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1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朱钰宝+贾宝玉+YYX--18薛祖璧+】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朱三太子朱慈炤:躲过了李自成的屠刀,却在76岁被康熙凌迟【】
播报文章

扎克来说事
关注
2020-10-20 11:20
大家好,我们的扎克来搞笑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当然康熙也很虚伪。为了清朝稳定,他诛杀了明太祖的后人,而为了安抚人心又找了和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的朱姓后人做了明孝陵的祭祀官。史学家孟森对康熙处死朱慈炤一事,就批评康熙道:“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文|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粘贴和转载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清实录卷》:"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
李闯李自成并未处死皇四子永王朱慈炤
公元1644年,崇祯17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全部自杀,还亲手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平公主(《碧血剑》中的女二号原型)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缢而死。

康熙皇帝
而明思宗四子朱慈炤并未逃走。史书记载:
"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四皇子朱慈炤

崇祯上吊后,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寻找皇帝和皇子的足迹。崇祯的老丈人周奎把永、定二王绑着送给了李自成。李自成让他们下跪,朱慈炤很有骨气地说道:“我不愿意受辱,请求自缢。”李自成并没有加害与他,放了他。
四皇子朱慈炤的平淡人生:竟以教书为生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幸运的。在大顺军中与哥哥定王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清朝入主中原后,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在王给事中去世后,四皇子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

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5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按朱元璋定下的起名传统,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起名字。他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土字旁。一念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隐藏几十年的朱四太子遭到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

四皇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但康熙毫不客气的把他凌迟处死。
康熙为什么不能放了无辜的朱慈炤?
首先介绍一下“朱三太子”案件。
朱三太子案是指,在清朝建立全国政权后,一些怀念明朝和有想称帝野心的人以崇祯帝的朱三太子为名义而进行反清复明的事件。他们以故国旗号,拥立朱明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起义者在明亡清兴之际反对清朝的一种手段。康熙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却有十起之多。康熙四十七年所获的“朱三太子”实为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杨起隆造反
康熙在位61年,期间发生了数十次“朱三太子”谋反案。让我们自己看一下记录:
康熙十二年,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
康熙十六年,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加以杀害。
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来得知是杨起隆部下。
康熙三十八年,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
康熙四十六年,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
为了清朝的稳定,康熙必须杀了朱慈炤
对康熙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因为清朝入关统一天下太过机巧,以不足千万的人口(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统治人口上亿的中原,这本身就令康熙非常的不安,害怕汉人随时造反。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康熙感觉犹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伪“朱三太子”,却让康熙大失所望、寝食难安。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虽然教书育人几十年,对清朝没有任何危害。但康熙绝对不敢冒这个风险,因此他必处之以后快。
《清实录》记载:清朝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说朱慈炤是假的。“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将四皇子与早就死了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这明显是掩耳盗铃,弄虚作假。朱慈炤被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12: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崇祯四子朱慈炤,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2020-02-26 17:14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崇祯五皇子朱慈焕,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

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常被误认为是“朱三太子”,但实际上他五岁就病亡了。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满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



历史脉络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

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找来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定王。史书记载“……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翻译一下就是:李自成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不从,只是作揖。李自成问:你爸呢,我不想杀他,他怎么不来见我。朱慈炤说:我把不能受你侮辱,已经上吊自杀了。后来,李自成又找来朱慈炤,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仍然不从,说:你怎么不杀了我。李自成说:你无罪,就放了你吧。



逃出生天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

清军入关,打进北京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在大顺军中朱慈炤与哥哥定王朱慈炯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

朱慈炤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



继续流亡

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炤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

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



身份暴露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尽管朱慈炤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直到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朝皇子遭到了灭顶之灾。

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朱慈炤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躲藏一生难逃一死

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人,善待崇祯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



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殆尽。

朱慈炤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应该尘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慎终追远
[ 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
基本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详细解释
1. 【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2.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 【示例】: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辞书解释
谓居父母丧,祭祀祖先,要依礼尽哀;要恭敬虔诚。终,指父母丧。远,指祖先。《论语·学而》:“慎終追遠,...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汉语大词典(第一版)》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慎终思远 追远慎终
反义词        数礼忘文
慎终思远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慎终思远,汉语成语,拼音是shèn zhōng sī yuǎn,意思是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出自唐·张说《太原王公神道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慎终思远

  • 读音

    shèn zhōng sī yuǎn


  • 出处

    太原王公神道碑

  • 用法

    作谓语、宾语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释义

终:人死;慎终:居丧能遵守礼法;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唐·张说《太原王公神道碑》:"有子故光禄少卿玙,今秘书监询,皆笃行纯孝,慎终思远。"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旧的礼法

近义词:慎终追远、谨终追远、追远慎终




成语 慎终追远 的出处?芷蕊dtnmmjiq2019.04.30浏览70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Augle萍2019.05.01


满意答案
   慎终追远出自:孔子·战国《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从事,追念前贤,人民就爱戴君主了。
【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近义词】:饮水思源、追远慎终、追本穷源
扩展资料:
慎终追远的近义词
1、慎终思远
【解释】:犹言慎终追远。
【出自】:唐朝·姚思廉《陈书·南康愍王昙郎传》:“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
【译文】:那些犹言慎终追远,而且听说前浩。
2、饮水思源
【解释】: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出自】: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译文】:在实际的考虑的树,饮其流的怀念他的源。
3、追本穷源
【解释】: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出自】:黄世仲·清末《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有华商发售。”
【译文】: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有华商发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0: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百年秘密之新年除夕夜把紫禁城内的匾额和对联出租了
风干了忧伤hmsh 2017-12-25   |  16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中国文化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让人不知道信谁说的好了。不过有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雍正是个傻子皇帝,为啥这样说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了。

故事要从《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的场景说起: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亦衍圣公所书。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著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著神主,却看不真切。


看到这里是不是太吓人了,贾宝玉家过年竟然把紫禁城皇宫里的匾额和对联给拿出来了: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同样是男人,只有皇帝才是“真龙天子”,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坐“龙椅”,也只有皇帝家才能挂“龙匾”,也只有皇帝家才能用各种龙的图案来装饰皇帝家的,也就是有龙样式的装饰物只能出现在皇帝家!

更可气的是这个对联贾宝玉家也敢拿: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这个对联是说这家人的功勋和日月一样光明啊!我得个神啊,你这不是变相说大清国里你们贾家就跟大清国头顶上的日月一样了吗?没你们贾家大清国就没了日月一样了吗?这样一看爱新觉罗家族还没你们贾家牛叉呢吧!贾家真敢吹牛啊!一定是过年螃蟹吃多了,横啊!

这些皇帝家的匾额和对联在除夕夜蹊跷的出现在贾宝玉家大院,这也许就是后来雍正皇帝抄曹寅家的原因?因为有个叫“胡周”的先生向雍正告秘:说贾宝玉家大院就是曹寅家大院?雍正还真信了,曹寅家竟敢偷皇宫里的匾额和对联挂到他曹家大院,这必须严肃处理,结果就抄曹寅家了!


可怜的曹寅,可怜的曹家大院就这样让一个糊涂的“雍正皇帝”给拿下了,曹寅最后哭个伤心啊!这不是真的,是“胡周”先生陷害啊!雍正你这个傻皇帝,你也是被“胡周”先生给骗蒙圈了吧!

其实曹寅的贾家大院挺厚道的,就拿了一个九龙金匾,一闹龙填青匾和几幅对联而已,皇宫内的九龙壁曹寅家还是没拿走的,给皇帝留下了,够厚道了!

《红楼梦》是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中国百科全书,书里的故事和秘密太多太多了!如果可以也希望红迷朋友也能讲点你知道的故事和秘密给我听,先谢谢了。

此回为“《红楼梦》里贾家大院是谁家大院解密”系列第三回。解密贾家大院是谁家大院共分十回,每一回的证据全部从《红楼梦》书中文本里选取。只有书中文本里的,《红楼梦》作者自己告诉读者的证据最能说服我们大家。这样我们红学朋友们也最能接受,这也是为了向苦心著书的作者表示敬意!

懒云斋原创

想全面了解《红楼梦》里的百年秘密,请点击懒云斋图标,去看懒云斋解密《红楼梦》系列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玄先生——吴筠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

中国道教发展到唐代,外丹学说己达到顶峰,社会上不少文人写诗 著文,颂赞外丹,可是外丹的副作用己露端倪,自太宗以后,服丹而死的不断出现。司马承 祯、吴筠面对外丹现实,大力倡导仙道内丹学说,批驳外丹之弊,开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的 先河。

一 嵩山天台修真 玄宗殷勤问道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 人,年少时即通经史,尤其善于文辞,参加进士试,没被录取。其性情高洁,不随流俗。十 五岁时,有志于道教,和同爱道术的人一起隐居于南阳的倚帝山,后入嵩山学道,从体玄先 生潘师正为道士,习传上清经法,经过努力钻研,完全掌握了奥义和法术。

唐玄宗开 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吴筠离开嵩山,南游金陵(今南京),访道于茅 山,遂隐居于茅山修道。后又东游天台山,登临沧海。在剡地同越中名士常作诗酒之会,所 著诗歌,名躁东南,后传于京师。玄宗闻知他的大名,遂遣使前往征召。吴筠到达长安后, 在大同殿拜见了玄宗,二人论道说法,十分投机。玄宗即令吴筠待诏翰林。

玄宗问询 吴筠道法,吴筠说:“道法的精要,都比不上《道德经》五千言,其它的蔓词延说,只 不过自费纸张罢了。”

玄宗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吴筠回荅说:“这是山野 隐士所做的事,主要靠在长年累月积功修德来获得,这不是陛下所能办得到的事。 ”

吴筠 在京城,每当朝会之时,经常与文武官员一起列位就座,朝臣们的启奏 ,吴筠的陈述,只不过是名教世务罢了,间或有些言词过激的以此来表达对国家的忠心,所 以,玄宗很器重他。

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李林甫、杨国忠辅 政,朝廷政纪日乱,吴筠预测天下将发生大乱,向玄宗上奏,坚决要求返归嵩山,多次上奏 ,都未被批准,于是玄宗下诏于京城岳观内另建道院,让吴筠住持,修炼传道。

安禄 山、史思明叛乱前夕,吴筠又向玄宗上奏,请求允准回茅山,玄宗同意了。吴筠回到茅山不 久,中原大乱,玄宗逃蜀,而江淮间盗贼蠭起,于是,吴筠又东游会稽,常于天台剡中,逍 遥于泉石之间,常与诗人李白、孔巢父往来,以诗歌相酬和。在这段荒乱岁月中,有很多文 人参与了他们的活动,生活过得较为平静。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吴筠 在越中去世。其弟子邰冀元等共同商议取谥号为“宗玄先生”。

吴筠一生 擅长文辞,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还有《心目论》一卷,《 复淳化论》一卷,《形神可固论》一卷,《坐忘论》一卷,《明真辨伪论》一卷,《辅正除 邪论》一卷,《契真刋谬论》一卷,《道释优劣论》一卷,《辨方正惑论》一卷。今有《宗 元先生文集》上中下三卷传世。

二 内丹仙道思想 开创未来流派

吴筠在修炼 过程中,对道教理论有很多阐发,并有自己独特的修炼实践经验。这就是他的内丹思想,也 是神仙道教思想。

首先,守静去躁。吴筠认为人依靠精、气、神,唯一的要则是 “守静去躁”。他引用了《龟甲经》上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后解释 说,“不在天者,谓知元气也。人与天地各分一气,天地长存,人多夭折,”是 “役气”的结果。役气就是劳损生气。役气主要表现在“躁动”,躁 动的根源在“情欲”。情欲表现有生活上就是对色、声、香、味的态度,如果使 这些东西“快其情”,那么就会“惑其志”“乱其心”, 其结果就会败身丧道、亡形沉骨,到达死亡的境地。所以只有宁静去欲,才能得道成仙。

吴静为了说明守静去欲,他提出“恬淡无为”“不悲不乐”, 这样才能使元气畅和,这就是通往仙界的重要步骤。其次,守静去欲在于持久以恒,这样才 能将起动的躁欲,制止在萌芽状态,长此以往,就能达到泰然忘情,超然物外的境界,自然 可达长生久视了。

其次,神仙可学,吴筠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孜孜以求, 始终不得其法,神仙是否可学,甚至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神仙之道,比儒、墨更高,儒墨所 宗,仅只忠孝慈爱,而仙家所为,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辈,延及子孙。仙道既然如此之高貴 ,他进一步阐述了神仙存在,并且可学的道理。指出自古成仙的几种情况;有的人不学自然 成仙,这是禀承天地间的特异之气所形成的;有的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成仙,这是功成圆满 的结果;有的人学而不得,开始勤奋,中途荒废,结果无成。这三种情况都存在,所以不可 以一种来概括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玄先生《玄纲论》和他的仙学思想
醉牛988 2019-02-28   |  739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宗玄先生的仙学思想



宗玄先生吴筠,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传上清经法。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茅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




吴筠一生擅长文辞,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还有《心目论》一卷,《复淳化论》一卷,《形神可固论》一卷,《坐忘论》一卷,《明真辨伪论》一卷,《辅正除邪论》一卷,《契真刋谬论》一卷,《道释优劣论》一卷,《辨方正惑论》一卷。今有《宗元先生文集》上中下三卷传世。

吴筠对道教基本理论多所阐发。所著《玄纲论》,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析凝滞。自谓因“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

他将“道”解释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而“德”则为“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诗人携道士吴筠共居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共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他又以“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来阐发“道”与“德”的关系;以“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归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来表述“道”、“德”、“自然”三者的关系。

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他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育。强调 “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




吴筠在修炼过程中,对道教理论有很多阐发,并有自己独特的修炼实践经验。这就是他的内丹思想,也是神仙道教思想。

首先,守静去躁。吴筠认为人依靠精、气、神,唯一的要则是“守静去躁”。他引用了《龟甲经》上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后解释说,“不在天者,谓知元气也。人与天地各分一气,天地长存,人多夭折,”是“役气”的结果。役气就是劳损生气。役气主要表现在 “躁动”,躁动的根源在“情欲”。情欲表现有生活上就是对色、声、香、味的态度,如果使这些东西“快其情”,那么就会“惑其志”“乱其心”,其结果就会败身丧道、亡形沉骨,到达死亡的境地。所以只有宁静去欲,才能得道成仙。

其次,神仙可学。吴筠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孜孜以求,始终不得其法,神仙是否可学,甚至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神仙之道,比儒、墨更高,儒墨所宗,仅只忠孝慈爱,而仙家所为,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辈,延及子孙。仙道既然如此之高贵,他进一步阐述了神仙存在,并且可学的道理。指出自古成仙的几种情况;有的人不学自然成仙,这是禀承天地间的特异之气所形成的;有的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成仙,这是功成圆满的结果;有的人学而不得,开始勤奋,中途荒废,结果无成。这三种情况都存在,所以不可以一种来概括全部。

其三,什么样的人才能得道成仙。

他首先对“仙必有骨,无骨不可学仙”的说法表示赞同,认为:“夫工者必因其材而施乎巧,学者必有其骨而志乎道。故冰不可镂,愚不可仙,自然之理也。所以神不清、骨不峻者,皆非禀阳灵之气也。非禀阳灵之气者,必无慕仙之心也。苟有慕仙之心者,未有不夙挺夫仙骨者也。”

其次,吴筠又指出,禀有仙骨者,还必须修学才能真正成仙。他说:“有骨而不学者,亦如有材而无工。故金藏于矿也,不冶而为石;道在于人也,不炼而为凡。”

不过,吴筠又承认存在着一些特禀异气、不待修学而自然可以成仙的人。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古代的圣贤:“尧舜周孔伊吕昔诸圣贤,皆上擢仙职。”另一部分人则是“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有大功及物者”:“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




综合起来看,吴筠在成仙问题上的观点是:他把人分为“睿哲”、“顽凶”和“中人”三类,在思想上是紧密相连的。吴筠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

这明显继承了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可见,吴筠所谓不学而自然成仙者,即是“睿哲”之类;毫无成仙希望者,即是“顽凶”之类;修学可成仙,不修不能成仙者,即是“中人”之类。

吴筠指出,人们绝大多数是“中人”。针对“中人”,他阐述了成仙的途径。在他看来,人是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的,若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练。

吴筠把心躁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情欲。他说:“道之所至忌者,淫杀阴贼,此诚易戒。至于小小喜怒,是非可否,人之常情,甚难慎也,都不欲有纤芥之事关乎方寸之中。虑静神闲,则邪气不能入;我志不扰,则真人为俦。”他甚至认为,哪怕是生活必需的衣食,也应该委心任运,听其自然,随分而安。

总之,修道者“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便能“合至精”,“复与道同”。

吴筠又探讨了人产生情欲的根源。他认为,人禀道而生,具有至静的本性,但由于外物的感诱,性遂变为情。因此,可以说“生我者道,灭我者情”。那么,有没有办法除情复性呢?




吴筠认为,性“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晏。……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然后以玄虚为境域,以澹漠为城阙,以太和为宫观,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习此久者,则物冥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匪求泰而弥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矣。故履霜乃坚冰之始,习静为契道之阶。”

上述习静功夫仅为心性修练,而在吴筠的心目中,理想的得道者应该“性彻”、“形超”,形神俱妙。因此,吴筠认为,修道之士不仅要保持心的虚静,还要能够使体内的气运行不止,以使形体永固。

吴筠的这种思想,在内丹家那里则表述为“性命双修”,如吕洞宾在《敲爻歌》中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

在修炼次序问题上,吴筠主张先修心性后炼形。他说:“道虽无方,学则有序。故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故非至静则神不凝,非精思则感不彻,非斋戒则真不应,非慈惠则功不成。神凝感彻、真应功成者,是谓陟初仙之阶矣。然后吐纳以炼脏,导引以和体。”

结合道教史来看,在唐代普遍重视外丹、炼丹服药蔚成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吴筠强调唯有修炼自身的精气神才有长生成仙的可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正是在吴筠等理论先驱们的倡导下,唐末五代内丹术渐次兴起,并最终取代外丹术而成为道教炼养方术的主流。








三宝斋 ∣与您一起分享

道”为三教之宗,万有之祖;
“经”为度世津梁,
“师”为人天眼目,
故学道者当敬之,
并以之作为皈依道法之三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慈炤十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书馆之友 2019-11-24   |  2749阅读  |  3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真真国女子的一句诗,其实隐写的是女真国吟唱“昨夜朱明亡,今宵清廷兴”。

《红楼梦》,实为“朱楼梦”,再结合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比如贾府给人看病的都是“王君效” 即效力君王家的太医等等,以及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完全写不出来这些的,而且作者还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明公”指朱明后裔;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

网友“山大王1971”参与指出:“从八卦的角度,‘山子野’,重点是‘山’字,在八卦中,震卦(震仰碗),为长男;坎卦(坎中满),为中男;艮卦(艮覆盂),为少男(三男)。‘艮’是什么?‘艮’就是‘山’,‘山’——‘三’,既是谐音,涵义也是相通、相同,综上,得知,‘山子野’就是‘三子爷’,‘明公山子野’就是‘朱三(太)子爷’。”

原来,这奇怪的名号“明公山子野”其实是取自当时民间所称的“朱三太子爷”。

为何是“老”明公山子野呢?因为朱三太子开始创作《红楼梦》时已经六十多岁,已是花甲老人,自然是当得这个“老”字的。

后又交代贾府的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也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皇四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脂批郑重提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正告读者:《红楼梦》不仅是真史书,而且是非民间野史可比的王写正史!

简单介绍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明亡后的下落。

《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4个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崇祯送出宫的三位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16岁,皇三子定王慈灿13岁,皇四子永王慈炤12岁。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定王和永王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卷九》记载:“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皇四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没想到,崇祯的国丈周奎居然主动将永王和定王献给李自成,面对李自成,年长的定王怯懦不言,而年幼的永王朱慈炤的不屈表现令人钦佩,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未加害于皇四子永王和皇三子定王。


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廷,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廷的特别奖赏。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皇三子定王朱慈灿杀害。(详见《八旗通志》和《清实录》康熙朝,卷八十六,十八年十二月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76岁的朱慈炤被捕后自述其亡国后的经历:“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馀。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后游浙,止一古刹,有馀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

朱慈炤先后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领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因相貌不凡而被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发现,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从此王家人就成了皇四子的忠实保护者,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姓王的原因所在。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份藏宝图,于是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皇四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候了三百多年。冰火山从前周围都是水,要想进入还得划船,是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他们居住在此也躲开了外界的战乱纷扰。因为他们的房子悬空而建被外界称为“悬空村”,但其实真正的村名是“王化沟村”,因为他们都是保护皇四子的王家人的后代。虽然直到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活到九十对他们来说从来都是轻轻松松。三百多年,真是一段神奇的历史。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在浙江余姚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由于惊叹于他的才华过人,于是力劝他还俗并把女儿许配给他,朱慈炤特意把他的恩人们都在他的《红楼梦》里做了交代,后文会解密。朱慈炤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因为与朱慈炤下棋而一起被清廷逮捕的蓬莱公李方远在《张先生传》中写皇四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这在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新发现的《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也得到了印证:“工书善画精舆地学”。


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6岁,并且有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由于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们取名时都用带“土”部的怪字,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致使身份暴露,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皇四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的明朝继承人的身份是不能见容于清廷的。为了斩草除根,清廷故意混淆一母同胞的皇四子朱慈炤和皇五子朱慈焕,因为皇五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皇四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清廷竟将皇四子与明亡前夭折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以此污蔑皇四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所谓作证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经过六十多年后又如何能辨认得出当年仅十二岁的少年皇子?清廷用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将皇四子凌迟处死,其子全部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书馆之友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市场行情」11月8日中国集币在线钱币报价
下一篇: 没胡子的鲁迅、站着的霍金,14岁的贝克汉姆,罕见的历史照片合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快乐老年435 2016-09-17   |  4003阅读  |  1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是太子,所以宝玉自比为补天之石。但这个说法是荒谬的,且不说太子早被外祖父周奎交给满清以真作假杀掉了,为此还连累了为太子喊冤的长平公主被周奎打,而几十名锦衣卫和官员包括连主审官钱凤览都被杀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一再明示宝玉绝非太子。证据如下: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1,宝玉是第四子。而太子是长子,怎么可能以根本没有世袭权的第四子的身份自喻呢?

荣国府长子贾赦有二子,长子名贾琏却在书中被称为琏二爷,周汝昌考证说贾琏前面有个哥哥,清代人寿芝的《红楼梦谱》中也说贾琏有一个哥哥。贾赦次子贾琮岁数应比贾环还小。而宝玉也被称为二爷,前面有个哥哥贾珠死了,所以宝玉在荣国府的玉字辈里排名第四,(这排序的困惑也反映了或是作者因布局太大而导致的疏漏或是红楼梦被炒录多版本的混乱)

而且宝玉特意给与自己同日出生的芸香改名作”四儿”,其实就是作者的明示:宝玉就是四儿,四皇子。

红楼梦其实是朱楼梦,“贾王薛史”其实是“家亡血史”。这个“家”字再结合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得出来,以及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等等,而且作者用“衔玉而诞”“女娲氏炼石补天”,并用脂批“补天济世,勿用常言”暗示,这些证据都影射了主人公宝玉的皇族成员的身份。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影射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这就为红楼梦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角色常是映射多人:

贾宝玉 影射 玉玺 和 作者本人 --- 崇祯帝四皇子;

林黛玉 影射 崇祯皇帝 和 田贵妃;

薛宝钗 影射 满清 和 周后

晴雯 黛玉之副 影射 田贵妃 和 杨嗣昌

先介绍崇祯皇帝三个儿子的历史

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皇二子早夭)、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照(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早夭)、悼怀王(皇六子早夭)、皇七子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炯14岁,皇四子慈照应当也有十一二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亦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北京城已经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太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来到嘉定侯周奎府中,太子与长平公主见面后,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单看这一幕,太子应该是真的,否则长平公主一个养在深宫的尊贵女子,怎会与一个陌生男子抱头痛哭?而且,长平公主与太子都是周皇后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怎么可能认错呢?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太子与公主哭别一番后离去。几天之后,太子又回来了,公主劝他说:"慎毋再至矣。"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来,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太子说:"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太子出门后,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锦衣卫10名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来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侍卫们还下跪说:"此真太子,愿毋伤。"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按照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原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马上被处死,剩下的也就乖乖的承认是假。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虽然太子当众说,谢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讲书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弄得谢升哑口无言,怏怏而退。但结果已经出来了,太子必须是假的!还有人上表坚持说是真的?好办,杀!一气杀了十五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没人敢说话了。于是钱凤览大骂周奎等人背主忘恩,并上书朝廷,指责某些明朝的官员以真太子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然还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这位昔日的国丈,似乎已完全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一个新的"大清国"的臣民了。满清怎会容许明朝的继承人活着威胁自己的政权?太子必须是假的!最后,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宣布将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于狱中。凡争言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而主审官钱凤览被处以绞刑。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和《石匮书后集》


(补充一下,当时朱慈烺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是一个风流哥儿,各处留情,一苏杭美女曾为其生一子,名曰朱和檄,当时已经一岁,朱慈烺把这对母女养在京城繁华之地,在李自成乱国时,把她们母子悄悄转移,后无音训。)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以来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是一个还俗的和尚,自称叫朱慈灿。抓获后,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与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这回,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以一个打着太子旗号的混混的身份杀掉。(《八旗通志》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载)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焕是田妃所生,皇四子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姓为“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朱慈焕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他对主审官说:“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 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集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话说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仅十一二岁的少年皇子?可惜,明朝的继承人都必须死,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下落不明,也许已经死在了杭州狱中。(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2,宝玉是神“瑛”侍者,这个“瑛”有来历,是左“王”右“英”的结合体,男左女右,左边王是指父亲是皇帝崇祯,而右边这个“英”字则是取自母亲田秀英。

3.宝玉改名的这个四儿改名前原本是从芸香改做蕙香,改来改去都不离“香”字。而宝玉又偏偏编了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说黛玉是“香玉”,巧的是史书记载田妃身体有天香,是比乾隆的香妃还要早的汉人香妃。

4,贾宝玉的结局是出家流浪乞讨,而皇四子在被抓后的供词中明确讲到他亡国后做过乞丐,当过和尚。

5,为什么宝玉要姓贾,而母亲姓王?

“贾”通“家”, 是家姓;那么“王”呢?

四皇子在做乞丐后,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见他不俗于是在一通追问下得知了他的真实身份,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并为他改名“王士元”,从此王家人都成了四皇子的忠实的保护着,这就是为什么宝玉的娘家人姓王的原因所在。

现在这个王家人的后代就居住在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的悬空村中,他们是遵照皇四子的遗命要保护冰火山上的宝藏,虽然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三百多年啊,真是神奇的一段历史啊!


6,四皇子是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尤其善于写作。这是《鸡林旧闻录》中记载的。而且四皇子在河南种过地,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又将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世外桃源冰火山上安顿,而后又做和尚云游到浙江余姚还俗娶妻,可以说是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自然是经多识广,阅历非凡。

王家人认识他就是因为他身为乞丐却相貌气质脱俗,而他后来还俗娶妻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岳丈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发现这个和尚风度翩翩,交谈一番后更是惊叹于他的才华,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所以力劝他还俗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而四皇子还俗后做了教书先生,因为与他下棋而一起被抓的蓬莱公李方进在《张先生》一书中说四皇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路氏告诉李方进说:四皇子“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才华没的说。

而红楼梦中暗喻太子的荣国府第一继承人的贾琏却是个风流好色的浪荡公子,所以是“假廉”,没廉耻。我上面转载的文中说太子朱慈烺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是一个各处留情的风流哥儿,一苏杭美女曾为其生一子,名曰朱和檄,明亡时已经一岁,朱慈烺把这对母女养在京城繁华之地,在李自成乱国时,把她们母子悄悄转移,后无音训。如果叙述是真,那么书中尤二姐的描写正是影射此事,太子的品行也恰恰应和了贾琏的“假廉.希望能有这方面更多的资料。


7,在“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是花王牡丹,暗示她的皇后身份;而黛玉抽到的是芙蓉花,签词“莫怨东风当自嗟”,田妃居于东宫(周后居于中宫),民间称田妃为“东宫娘娘”,此处正是以东风暗指东宫。

芙蓉即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洁之花,也暗合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正是歌颂黛玉品行高洁,并且暗示黛玉死在明亡前,从而避免了被暴尸被侮辱的结局。

田妃也爱芙蓉,海棠。《梵天庐丛录》记载“田妃擅花卉,尝作群芳图,凡二十四种,合为一本。思宗命特付装潢,特加赏览,每页钤“承乾宫印”,“南薰秘玩”。上端有思宗题诗。明亡,散落人间,有蒋氏得其二页,一为海棠,一为芙蓉,幽逸冷艳,皎然独绝。”真是无巧不成书,24种花偏偏留下了芙蓉海棠。黛玉做的《白海棠》诗,不但写尽了海棠的神韵,更是以“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道尽了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前有田妃做《群芳图》,后有黛玉做《葬花吟》,正反对照,正是作者怀念母亲哀悼家事国事的曲笔。

8,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一句说的是宝钗,后一句讲的是黛玉。因为史书对周后的评价是“有恭俭之德”,而评价田妃是“多才艺”,正是一德一才。

周后曾经命人采购24辆纺车,教宫女纺纱却因无人学得会,周后最后将纺车全部砸毁泄愤。“停机德”明面上是说宝钗有贤妻之德,暗里却是讥讽周后停机砸车之事,用得实在是妙!

而有咏絮才的母亲早丧的林黛玉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也正是“多才艺,性寡言”幼年丧母的田妃的翻版,最后在贾府被抄家前病死,也正是对应了田妃在明亡前病死的结局。(玉带林中挂,是黛玉影射的另一面崇祯的结局)

9,宝钗来自金陵,黛玉来自扬州也正是暗合历史,周奎在北京算命为生,周后来自北京(在书中以金陵暗示);田弘遇在扬州任千总,田妃来自扬州。

为何金陵也是指北京?贾府是在北京,但第二回中作者却写到贾雨村说他在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石头城在古代叫金陵,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就是现在的南京。贾府怎么又变成了在南京呢?注意甲戌本批注此为“点睛神妙”,为何?而且警幻仙子还指着金陵的册子对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

看来这是作者故意把南京北京混为一谈,因为虽然朱棣后来迁都到北京,但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被称作“两京”。暗示书写的是明朝事,北京金陵都是明朝的京城。而且书中也专门写了金陵的甄家对应北京的贾家,假作真时真亦假,贾做甄时甄亦贾,甄家就是贾家,金陵就是北京,这就是作者的不能明写只好曲笔的不得已。

10,暗喻周后的薛宝钗毒害田妃林黛玉,天涯有帖子讲过。

史书记载周后“晓书画,亦谙药理”,自称“妾本儒家,惟知蚕织耳”。第42回中宝钗所作的一番“画论”正是“识书画”;也是熟谙药理;而且总是说女子“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正是一一对应之妙。

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

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風雨夕闷制風雨词》中,薛宝钗故意将林黛玉的病症说得严重吓唬黛玉,趁机给黛玉开药方,然后亟不可待地连夜派婆子打着伞挑灯笼,热心地送燕窝和“洋糖”给黛玉赶紧地吃上,燕窝好坏肉眼看不出来,但冰糖变成了洋糖却分外刺眼!洋糖与冰糖药性相反,这正是熟諳药理的宝钗的好谋算!

看到第五十回,黛玉吃了几个月宝钗送的洋糖燕窝后,“越发瘦了;眼泪也比旧年少了;从前只是在春分秋分之后才咳嗽的旧毛病,居然在大冬天也开始犯了;而且更严重的是不但夜里咳嗽,而且还失眠了,只睡了一个更次!黛玉的病变得严重了!

宝玉开始怀疑宝钗送的冰糖燕窝,于是立即用自家的冰糖燕窝替代了宝钗送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紫鹃对宝玉说黛玉吃了宝玉送过来的冰糖燕窝后病好多了。

熟谙药理,心思歹毒,杀人于无形啊!

11,晴雯(黛玉之副)乃是影射田妃推荐和支持(“杨之大用,实借径与田贵妃”)崇祯最为器重喜爱的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晴雯指晴天云少,雯弱,即文弱。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湖南古有“芙蓉国”的美誉,宝玉为晴雯做《芙蓉女儿诔》。

“身为下贱”指的是“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杨嗣昌的代罪之身。

晴雯被奸谗所害,实在是因为她太过出众,连凤姐都不得不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晴雯补孔雀裘,其实就是杨嗣昌修补大明山河,他是怎么补的呢?“將裏子拆開,用茶杯口大的一個竹弓釘牢在背面,再將破口四邊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四正),然後用針紉了兩條(2),分出經緯,亦如界線之法,先界出地子後,依本衣之紋來回織補。補兩針(2),又看看。織補兩針(2),又端详端详。”。看到没?用的正是“四正六隅”的方略!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崇祯最为相信倚重的大臣,崇祯对有才有识,不计个人得失,真心为国操劳的杨嗣昌是有深厚感情的。崇祯专门为杨嗣昌作诗送行,引得东林党嫉恨,文秉写到“ 所以宠之者至矣。”

崇祯14年,杨嗣昌失洛阳,面对东林党李昌等的弹劾。崇祯说:“督师去河南数千里,所谓鞭长不及马腹,若汝等爱憎起见,无乃太过!” 杨嗣昌再失襄阳后,为兵部都谏张缙彦以“陷城失藩”纠劾。崇祯降旨“自督师以下,调度失宜,巧言善欺”,着有关部门议罪。朝臣得此机会,以吏部尚书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大僚为首的一批言官纷纷上书要求惩办杨嗣昌。崇祯以是大会六部、九卿、科道于乾清宫,怒曰:“杨嗣昌系朕特简,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各官见朕有议罪之旨大家排击,纷纭不已。如出忠直,何不于兵科未具疏时先言之也?姑不深究,各疏皆留中,谕尔等知之。”

杨嗣昌忧惧交加病死后,朝中东林党仍不肯罢休,一定要以“失陷城池律”论,要求崇祯下旨将杨嗣昌“戮尸”。崇祯一时无法抵挡,多日后突然一日对朝臣流泪言“昨梦杨嗣昌”云云,同时以“故辅杨嗣昌奉命督剿,无守城专责,且对伪装入城、乘夜偷袭均再三严申军令,地方官员置若罔闻。”为由,不顾朝臣反对宣布昭雪杨嗣昌罪,赐祭。

宝玉梦见晴雯道别其实就是指崇祯梦到杨嗣昌一事。

崇祯还亲自手书祭文一篇:“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正是宝玉为晴雯写祭文的原型!真真是“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崇祯还临朝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督师平贼者。”暗合了补孔雀裘一回中麝月说晴雯:“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

宝玉探望被逐出去的晴雯,见她“瘦如枯柴,腕上犹带着四根银镯”晴雯怎会如此富有? 想想晴雯看病时,大夫都不敢正视,分明是妃子的气派。这是暗述生了四个儿子的田妃。

而晴雯与宝玉换穿贴身的红绫袄则是她深感冤枉,被奸馋污了自己的干净却也不屑去辩解了,是对污蔑者的憎恨,也是对宝玉的眷恋。袭人(宝钗)和宝玉虽有云雨情,但远不及晴雯(黛玉)和宝玉的心灵相通。

晴雯为黛玉之副,杨嗣昌是田妃推举支持,为崇祯所器重倚仗,而在杨嗣昌病死后不久,田妃也病死了,一年多以后,崇祯也上吊死了。也正是晴雯之死预告了黛玉的结局。

杨嗣昌为国呕心沥血而死,生前受尽东林党的弹劾打压,死后还被诋毁,东林党誓要将杨嗣昌刨坟戮尸,但由于崇祯的保护没能成功,可是他们的愿望最终由张献忠实现了,张献忠不仅掘了杨嗣昌七世祖坟(这是不是作者特意为之,所以将晴雯之死被安排在77回的原因呢?),还焚烧了杨嗣昌夫妇棺柩,并将他们的尸骸斩断戮烂。

谁说崇祯刻薄寡恩?看看崇祯对杨嗣昌的感情!谁说崇祯喜欢委过于他人?看看崇祯对杨嗣昌的担待!我们应该思考:当这些东林党人怪罪崇祯刻薄寡恩推卸责任时,他们到底为崇祯还有大明做了什么?

12,红楼梦中借对卜世仁和封肃的描写对周奎极尽嘲讽,也绝不是身为周奎外孙的太子能做得出的。

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贾芸向卜世仁借钱的描写活脱脱就是崇祯向周奎借钱的再现,太子是绝不会自揭家丑的,但四皇子则不然了,自然是要对周奎痛揭痛批的。脂批云:酷肖之至!

封肃:谐音“又疯又俗”,此人是甄士隐的岳父,为人奸险小气,趋炎附势。落魄的女婿拿银子委托他置买房地,他却半用半赚,只拿一些薄田破屋糊弄女婿。令人不禁联想到崇祯要他捐钱带头,他却跑去找女儿周后要了5千两银子,然后扣下了2千两,等于偷拿了崇祯5千两却最后仅用3千两糊弄崇祯的事迹。

封肃见到公差说:“小人姓封(疯),并不姓甄(真)。” 又令人不禁联想到崇祯将儿子送到他家避难,却被他先送了李自成,后又将太子交给满清。在主审官钱凤览怒骂他“背主忘恩” 以真太子为假太子后,周奎却恬不知耻地回答说:“即以真作假,亦为国家除害。"

当贾雨村想讨娇杏做妾时,封肃便在当夜就把娇杏送过去,不禁又让人联想到《觚剩》中记载的周奎送陈圆圆给吴三桂一事。

13,作者在书中两度将宝钗比作有名的丑妇孟光,足见作者对宝钗的憎恶。

第五回中《终身误》曲中说:“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钗如孟光一样对宝玉举案齐眉,但宝玉却意难平,为何?因为在宝玉心中薛宝钗长得就像梁鸿的妻子孟光那样丑。《后汉书。梁鸿传》说:“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

第四十九回中,宝玉对黛玉说:“是几时孟光接了鸿梁案?”,再用丑妇“孟光”喻指宝钗。

14,作者对待象征魏忠贤的王熙凤持赞赏态度,流露出喜爱和同情之情,还有宝玉对东林党的旗帜鲜明批判,是太子和吴梅村绝不会有的。反倒是四皇子才会批判东林党,对魏忠贤有贬有褒。为什么呢?

因为东林党与魏忠贤是势不两立的!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铁杆“东林党”人的吴梅村是坚决维护“东林党”利益的,他在《清忠谱序》里痛骂魏忠贤阉党乱国:“先朝有国二百八十余年,其间被寺人祸者凡三:王振、刘瑾专恣于前,魏忠贤擅窃于后,驯致流毒天下,而国家遂亡……至魏忠贤之擅则不然,上自宰辅禁近,下暨省会重臣,非阉私人莫参要选。时倾险之士思逞志于正直者,亦愿为之爪牙,供其走噬,甚至自负阿父、养子而不惜,而东林之难作矣。故自辛酉至丁卯七年之中,在朝诸贤无不遭其坑戮,而国家之气以不振……甲申之变,留都立君,国是未定,顾乃先朋党、后朝廷,而东南之祸亦至。噫!彼为阉党漏网之孽,固无足怪,谁为老成,丧心耄及,更可痛也!”吴梅村可是把明朝亡国的罪过全都推到了魏忠贤头上,大骂魏忠贤不算,还将其与明朝的大奸臣王振、刘瑾等同,真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样的吴梅村怎么可能去肯定和同情影射魏忠贤的王熙凤呢?

同吴梅村一样,太子也是东林党派。太子母亲周后的老师是东林党人陈仁錫,陈仁錫险被魏忠贤斩首,后被人暗中搭救才幸免于死。周后曾向崇祯推荐陈仁錫,被崇祯怒斥道:“既然他是你家翰林,就休想做阁老!”,陈仁錫因此而不被崇祯重用。周后因周奎收取东林党人郑谩贿赂而向崇祯求情想为郑谩脱罪,崇祯斥责周后并将郑谩凌迟处死。而且《思陵典礼记》记载:周后“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清楚地点明周后在除去魏忠贤一事中出了大力,周后是坚决反对魏忠贤而亲东林党的,身为周后爱子的太子怎会否定母亲周后而去肯定魏忠贤呢?何况太子的老师方逢年、吴梅村等基本上都是东林党人,自小浸染于其中的太子根本就不会用能干的王熙凤来暗喻魏忠贤。

但四皇子就不同了。田妃是带有反东林党的色彩的,这从田妃推荐支持的杨嗣昌的立场上就能反映出来。所以四皇子秉承母亲的立场,对东林党是批判的态度,自然就不会对魏忠贤彻底否定,这就是红楼梦作者把王熙凤描写的亦善亦恶,竟然还对魏忠贤有同情之意。

再看看第三十六回里,宝玉忽然莫名其妙的对文官武将大发一通议论,他是这样批文官的:“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正是作者痛骂东林党误国!

正是立场的差异,导致了四皇子和太子/吴梅村东林党的观点的差异,导致了对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态度的不同。

为何万历、天启、魏忠贤和杨嗣昌在史书上是负面形象,而东林党、周后和太子是正面的形象?

因为笔杆子牢牢地掌握在以张岱、吴梅村、文秉等为代表的东林党人这些文人手中,就是崇祯早期英明后期浑聩的原因,因为崇祯后期渐渐对东林党不满,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史书中周后的形象高大而田妃被批判的原因所在。东林党文人是一定要对周后极力吹捧,而对田妃和杨嗣昌等进行批判的,立场决定了一切!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会让我们一探被东林党歪曲的历史。

对于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的争论,我认为四皇子可能借鉴了吴梅村的戏曲《秣陵春》,但红楼梦的创作主要是基于四皇子本人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情,所以这部隐写历史的红楼梦要比东林党人笔下的历史更为客观,用王熙凤来影射魏忠贤,而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批判和嘲讽,而且就连批注的畸笏叟、脂砚斋等人的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应该也都不是“东林党”人,东林党人是绝写不出王熙凤的,也绝不会痛骂自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朱三太子案》史料中的皇四子朱慈炤
liuhuirong 2023-04-01 发布于湖北  |  93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崇祯送出宫的三个儿子里序齿为三,故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清廷官方记载《清实录卷之231-234》

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初十)。上谕大学士等曰: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五月○丁巳。九卿议覆、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二十九人俱拟凌迟处死……上谕大学士等曰:拟正法之人太多,但将首恶正法,其连坐人犯等从宽改为流徙。至朱三父子不可宥。朱兆琦系旗下人,乃附从朱三亦不可宥。


○乙丑。九卿遵上旨再议,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仍照前议其立斩……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山主)、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闻朱三同众犯谋欲放火希图越狱,内中朱飞虎随即出首,按察使武国楹往查,见虚套铁索锁内无簧,因将锁灌铅,朱飞虎如在拟斩之例,停刑请旨。

十月○ 丁未(初五)。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一般大家参考的《清稗类钞》中的《朱三太子案》的史料记载乃是徐珂转述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文中写朱三太子自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 此处的王号和名字的错误很多历史学家都搞不清楚,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比较最原始的史料记载就清楚了。根据清廷的原始的官方记载,审讯人所上的奏折中都一致奏称“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王士元仅是供认自己是朱三太子,是崇祯帝第四子,从未自称定王朱慈焕。所以在清廷的官方记录《清实录》中自始至终都只有“朱三”“崇祯第四子”以及化名“王士元”而已。

如果皇四子自称定王或是朱慈焕的话,清廷马上就可以断定这个皇四子乃是假冒,因为定王是皇三子的封号,而朱慈焕却是皇五子的名字,真正的皇四子是不可能把这两个最基本的身份认定搞错的。康熙根本无需顶着当时的各种史料都明确记载皇四子逃出北京下落不明的打脸压力,再去另行制造“皇四子已于明亡前早夭”的谎言,可是我们看到康熙宁可撒谎声称皇四子早已于明亡前夭折,也不敢说朱三太子曾错误的把皇四子称为皇三子定王或是皇五子朱慈焕。康熙错漏百出的谎言,就连后来清廷官修的《明史》也无法遮掩,只得自打自脸地承认:“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

综上可知:《朱三太子案》的原始来源——李方远所作的《张先生传》的记载是有问题的。

李方远写自己并不知皇四子的真实身份,他写的皇四子自称定王朱慈焕乃是他旁听到的供词,可是清廷官方的当庭记录的上报康熙的严格的审讯记录上没有皇四子自称定王或是自称朱慈焕的丝毫记录,反而是旁听的没做当庭记录的被流放到宁古塔后才动笔记录的年迈的记忆力可能有误的李方远写下了皇四子自称定王朱慈焕!

所以真相很简单:应该是李方远后来根据清廷发布的“朱三太子在明亡前已经早夭”的定论而做的自我猜测,他误以为朱三太子是皇三子,所以想当然的给皇四子用了皇三子朱慈炯的封号定王,但看到清廷又宣称皇四子死于明亡前,导致李方远又错误的认定朱三太子乃是明朝官方记录中早夭的皇五子朱慈焕。所以对这些记载要进行认真的辨析。


清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7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1
钟家台 2018-03-10   |  944阅读  |  5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其实是朱楼梦,“贾王薛史”其实是“家亡血史”。这个“家”字再结合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得出来,以及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等等,而且作者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更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老明公”指朱裔,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既当时人们常说的"朱三太子”。

  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崇祯帝四皇子!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影射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这就为红楼梦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角色常是映射多人:

  贾宝玉影射玉玺和作者本人——崇祯帝四皇子;

  林黛玉影射崇祯皇帝和田贵妃;

  薛宝钗影射满清和周后

  晴雯  黛玉之父影射田贵妃和杨嗣昌

  先介绍崇祯皇帝三个儿子的历史

  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皇二子早夭)、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炯(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早夭)、悼怀王(皇六子早夭)、皇七子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灿14岁,皇四子慈炯应当也有十一二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亦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北京城已经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太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来到嘉定侯周奎府中,太子与长平公主见面后,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单看这一幕,太子应该是真的,否则长平公主一个养在深宫的尊贵女子,怎会与一个陌生男子抱头痛哭?而且,长平公主与太子都是周皇后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怎么可能认错呢?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太子与公主哭别一番后离去。几天之后,太子又回来了,公主劝他说:“慎毋再至矣。”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来,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太子说:“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太子出门后,被巡逻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给刑部审理,断为假冒太子。主审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找来原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原锦衣卫10名侍卫太子的锦衣卫来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侍卫们还下跪说:“此真太子,愿毋伤。”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按照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原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马上被处死,剩下的也就乖乖的承认是假。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虽然太子当众说,谢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讲书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弄得谢升哑口无言,怏怏而退。但结果已经出来了,太子必须是假的!还有人上表坚持说是真的?好办,杀!一气杀了十五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没人敢说话了。于是钱凤览大骂周奎等人背主忘恩,并上书朝廷,指责某些明朝的官员以真太子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然还说:“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这位昔日的国丈,似乎已完全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一个新的“大清国”的臣民了。满清怎会容许明朝的继承人活着威胁自己的政权?太子必须是假的!最后,摄政王多尔衮出面,宣布将太子押于监狱,后来被处决于狱中。凡争言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而主审官钱凤览被处以绞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2 07:04 , Processed in 0.1249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