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7|回复: 0

党向:《红楼梦》主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4
发表于 2022-4-11 07: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党向:《红楼梦》主朱慈炤                     
2019-04-28 20:00         来源:                             善本古籍                                 
           
原标题:党向:《红楼梦》主朱慈炤
            
弁言
2018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红楼隐史》一书,破解了“红学”有史一来《红楼梦》研究者所遇到的诸多谜团,作者王丽女士可谓三百年来第一位解得《红楼梦》真味的人。
笔者在读《红楼隐史》之前不久,读过顾诚先生的力作《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顾诚先生是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明末农民战争史》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于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水落石出:
(一)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浙江余姚城外一个小镇的一处普通院落,72岁的王士元,午饭后,与他5岁的孙子朱钰宝在院子柳树下的石桌旁玩耍,给小钰宝讲故事、背古诗词。
桌上放着一册《夏完淳诗文集》。他说道:“钰宝,今天爷爷给你讲讲夏完淳。他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他的诗词文章写的很好,他还是一位少年英雄,曾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爷爷很崇拜他,将他视为老师……”。
“钰宝,钰宝”。正讲着,街坊的几个小朋友进得院里,叫小钰宝出去玩耍。他对钰宝说:“去跟小朋友玩吧,下次爷爷接着给你讲”。
看着钰宝兴奋的跑近小朋友走出院落的背影,他站起来,面带微笑却又略显愧疚的想:“钰宝呀,按族谱你属‘怡’字辈‘金’字旁,名字应该叫‘朱怡钰’才是,可爷爷按族谱给你爸爸、叔叔们起的‘和’字辈‘土’字旁的名字,已引起周围人对名字中怪字的注意,所以爷爷就不能再按族谱给你起名字了,但你应有的谱名和爷爷的真实身份已隐藏在爷爷写的《石头记》里。”
想到这里,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头顶上细长密密的垂柳齐整地微微拂动着。他抬起右手,缓缓地捋了捋花白长长的胡须,转身朝书屋走去。
同时,一直卧在他脚旁的“一红”,起身走在他前面,也往书屋走去。
(二)
说起一红,倒有一段来历:那是十一年前,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春季的一天,城里坊间吴掌柜催要他写的小说。他想:这《石头记》书稿,要分出章回、篡成目录,还要用工稳的小楷按统一格式抄写,虽然自己曾在宫中受王觉斯老师指导,照着钟繇小楷一笔一画地写仿,练就了一手童子功,但这几十册稿子,抄一遍很费时日,谈何容易。
于是他对吴掌柜道:“吴掌柜,我就是再抄写的勤、整理的快,过一遍也得半年甚至一年”。吴掌柜点着头,稍加思索后对他道:“王学士,不妨这样,分两次出版,先出版前八十回,再出后四十回,这样既能减轻你抄写的压力,也能缓解我制版和印刷的压力,还能提前得到收益,并为坊间留个盼头”。
后来他就将已整理出的前八十回抄出一个副本给吴掌柜送去。吴掌柜接过书,与他在厅堂一边喝着茶,一边将包好的银两放在他面前,又说着近来的新闻。这时,听见有小猫的叫声,俄顷,一只黑白相间、头顶有一弯形似《汉乙瑛碑》上“乙”字的朱红色绒毛的小花猫来到他跟前。
吴掌柜笑着说道:“哎哟,王学士,它好像认识你似的,直冲你叫”。他也笑着道:“小家伙真可爱,哪里来的?”吴掌柜道:“我家玎玎最近又产下一窝幼崽,这几天已能自己走动了,不想此时这只窜了出来,莫非跟你有缘,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
王士元爽快地抱起小猫,收了银两离开了,回来就给这只小猫起名“一红”。
(三)
回到书屋,他坐在琴桌前,一红爬上他身来,再跳过琴面舒展地卧于琴前,似乎知道主人即将抚琴,而它就要静静地听琴。
他先是环视一下书屋,看一看墙上挂的字画、宝剑和占满一堵墙的书架。那书架摆放着神话志怪和多年来为教书而收集阅读的经史子集,还有当代名士、巨匠的诗文集、野史笔记等,如:张岱、夏完淳、钱谦益、吴伟业、黄宗羲、李渔、顾炎武、王夫子、叶燮、蒲松龄、冒辟疆、洪昇等等。
古代圣贤和当代名士,都是他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当然是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如前朝小说《金瓶梅》、冒辟疆和洪昇等人的著作,对他写《石头记》帮助不小。而对于东林党、复社中的一些人士的歪曲事实的史料、文章,又正是他驳斥的对象。
他的目光又落在书案上,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书案雅玩。其中一笏圆形的“天保九如”墨,是他多年前从庙会上淘得的。当他发现这笏墨时,先是一惊,遂若无其事地捧起端详,稍与货主还价后收入囊中。
这是一笏先朝遗物,他曾在宫中见过,属万历年间徽州制墨名家方于鲁献给宫廷的贡品,系采用松脂烟与鹿角胶,和以龙脑、麝香等数种名贵药材,施以十万杵精制而成,正面是山川松柏、天空悬着日、月二星的图案,背面周围有四条龙,中部方框内是几行楷体文字:“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虽说这笏有点扭曲的畸形百年老墨图案文字稍有残缺,但他还是视若至宝,不曾研磨使用,只作书屋镇宅之用。
(四)
书案上除了文房四宝外,还有一函《徽言秘旨订》和一摞二十册正在评批的《石头记》。他心想:六十年来的隐姓埋名、躲躲藏藏、颠沛流离,能走到今天真不容易,这都是老天爷的安排,如今已是既有自己的房屋和田地,有一妻一妾、也有六子三女一媳和一个孙子。一大家子,不仅其乐融融,而且近二十多年安静祥和自足的日子,为他提供了创作、抄写《石头记》的物质条件和环境,他此时心满意足地又捋了一下胡须。
让他欣慰的还有,《石头记》一书,自从“癸酉”书稿出事后,便一改原来的计划,只写到八十回为止,并以“脂砚斋”的名义对其评批,十年来已批阅四轮。这样作,既能躲开清朝严酷的文字狱,也能为后人破解书中之谜提供线索,还能造成一个未写完的大谜团,引起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对书产生兴趣,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如此破解谜团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然,只将此书作一般小说去读,是很难解得书中真味的,写书的宏愿就会落空,二十余年的心血也将白流,更可怕的是,后人将会被那些歪曲历史的伪君子永远蒙蔽欺骗下去。
这时,他的目光回到琴面,小憩,调整气息,缓缓张开双臂、手掌,悠悠的《崆峒引》从书屋绕梁而起……
一红常听此曲,每次都听的入迷,不知它是否能听懂那曲韵琴声,是否知道主人为何爱弹此曲。
(五)
自从购得《徽言秘旨订》,他就学起谱中的《崆峒引》,多年来伴随着评批《石头记》没有间断。
虽然谱中有几处指法较难,可他自小在宫中跟母亲学艺,母亲不仅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还经常手把手地给他传授“抹、挑、勾、剔,吟、猱、绰、注”等各种弹琴指法,也弹过几首曲子,打下了基本功。
当年,他父皇崇祯皇帝写了五首歌词,寻人“依咏作谱”,应诏者数百人,都未中选。主持此事的文震亨,在北京街头遇见尹尔韬,高兴至极,对其直呼:“君至,谱成矣”。遂推荐给崇祯皇帝。
尔韬受命谱曲后,根据歌词中的“风雷”、“雨旸”等词句,“审音取法,以散、泛、滾、拂、拨、刺、轮、带(等指法),写其情状,无不曲肖”。
他父皇按谱抚弦,一一称旨,并赞道:“仙乎,仙乎,此人真有仙气”。一时间,宫廷内外,人称其为“芝仙”,“芝仙”即成了尹尔韬的别号。
此后,尹氏被任命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受命整理内府所存历代古籍。期间,写出《五音取法》、《五音确论》、《原琴正议》、《审音奏议》等著作。
“芝仙”还在宫中为皇子们、皇妃们教以“指法、音律、雅俗之殊”。在尹氏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音律,琴艺也大大提高。
他此刻所弹的《崆峒引》,不仅他母亲未见过,他父皇也未见过。当年他父皇又作了五首宣扬道教思想的“崆峒引”、“爛柯行”等五首歌词,再命尹尔韬作谱,谱成未及送上,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京,他父皇在煤山上吊,尹尔韬亡命在外,辗转流落到苏州。
(六)
他弹完《崆峒引》,一红起身跳下琴桌,伸伸懒腰,再走向书案,跳上案来,他也起身来到案前,当他双手作出捧起那摞《石头记》时,一红噌地跳上卧在书摞上,看着主人,好象在说:“再不敢将这书稿拿出去了”!
他本想今晚祭拜中秋月,除献上果品月饼酒水外,还想将《石头记》献上,但这样家人会感到奇怪的,因自己的身世、真名一直守口如瓶。虽然几个儿子是他们家私塾“助教”,常不厌其烦地帮他整理、抄写《石头记》,但他写书的宗旨只有他一人知道。家人祭拜中秋月,同街坊邻居一样,只是过中秋节,而他自己不仅如此,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祭拜先朝和父母。月即明,甲申国难也整整一个甲子,评批《石头记》已接近尾声,以“脂砚”为名,妙趣横生,“脂砚”即“月旨石见”:明朝旨意、历史石头鉴、石头记也!
(七)
他抚摸着一红,似乎他们两个互为化身。虽说一红不像他命途多舛,但逃出火海却如出一辙:十一年前的那次邂逅,回来后不到七天,吴掌柜坊间失火,房屋烧的片瓦不留,除人员受伤保住性命外,书版书稿已化为灰烬,那一窝可怜的小猫咪和它们的妈咪也荡然无存,一红算是躲过一劫。
看着一红能有今天,并且与他形影不离,真如同互为“保镖”,六十年前那天崩地裂、惊心动魄的一幕又在他脑海浮现:
(八)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将北京城包围,即派人给宫中传话让崇祯皇帝逊位。夜里,崇祯皇帝身穿便装,手握三眼枪,带着一批内官像没头苍蝇一样往齐化(朝阳)、安定等门乱窜,但却碰壁而回。最后,他领着太监王承恩爬上煤山(景山)顶峰四处瞭望,看见城外火光冲天,喊声阵阵,已经插翅难逃,这才下了狠心上吊自尽。临死之前,他逼使皇后周氏自缢,对长女乐安公主朱徽娖怒喝一声“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公主举手遮挡,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又杀死幼女昭仁公主。再把三位皇子叫来。当时,太子朱慈烺16岁,三皇子定王朱慈灿13岁,四皇子永王朱慈炤12岁。让他们换上破旧的平民衣服,并嘱咐道:“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长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吾今日戒也。”说罢,派太监领去躲藏。他和太监王承恩走上煤山自缢。
“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以见孤?’永王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故免。’ ”
(九)
清军入关、大顺军撤出北京城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抱头痛哭。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朝,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朝的特别奖赏。
三皇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三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三皇子朱慈灿杀害。
(十)
他抱起一红,相互对视着:你莫不是当年带我逃出城的“毛将军”吧?
原来,就在大顺军撤离北京城的兵荒马乱中,永王朱慈炤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军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从此王家人成了四皇子的忠实保护者。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份藏宝图,于是就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四皇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了下来。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已是十八九岁的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关注打听着当时的抗清斗争形势。
他发现,虽然撤离北京的大顺军余部、及西南张献忠的大西军,已联合南方的明朝军队一起抗清,也在局部取得过一些可歌可泣的战绩,涌现出许多抗清英雄,但终因内讧,一盘散砂,各自为政,缺乏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统一部署,导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南方富饶雄厚的半壁江山,在二十余年的明清斗争中,被清军以少胜多地逐步瓦解。南明的垮台正是大明覆亡的缩写。
他感到大势已去,复明的希望渺茫,便来到一禅林,大师前削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游于浙江一古刹,遇到一位前朝胡姓官员,余姚人也,在寺中与他谈论经文,愕然大咤曰:“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胡姓官员遂将他带到家来,改换衣帽,力劝他还俗。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王士元这个大家庭的来源。
(十一)
有了这个安身之处,就开始经营着这个家,并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每次回来都要带几册前贤或当代名士的著作。其学识谈吐给人留下“丰标秀整,议论风生”的印象。时人称其“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工书善画精舆地学”等。真是一位谈吐不凡、才华横溢的美男子。
他深知,在南明相继拥立几位皇帝的时候,他是最有资格站出来说:“你们都不要争,我才是大明正统继承人”。可他终未暴露身份,似乎冥冥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事业等着他去完成。
他在教书之余,开始萌发以哲人的睿智、史家的视野、文人的情怀、诗人的浪漫、画家的笔法将自己的经历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旨在将先朝百年兴衰的根本原因予以剖析和还原。
这个夙愿之根,伴随着回忆往事、观察现实和收集资料,在他心底扎的越来越深。酝酿时日中的酸、甜、苦、辣,一天天地相互转化、升华,随时都如一杯美酒淌喉而过。构思岁月中的“枝叶”、片段,一年年地相互穿插、融合,时刻都有一部宏篇巨制呼之欲出。就这样持续十余年后,他拿起如椽之笔,重重地书写开去,而此时他已步入知天命之年。
在此之前的游行期间,他也看到和听到,清廷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残酷的悲剧,一是几起惨绝人寰的屠城,数十万无辜百姓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下。二是强制推行剃头政策和改用满族衣制,满洲贵族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并因此而杀害许多不执行的人。三是几起文字案,被牵连的数百人成了冤魂。
而更让他愤愤不平的是,那些作了二臣的东林党、复社中的一些人,所作的野史、笔记,为了美化自己,丑化政敌,肆意颠倒黑白,篡改、捏造和歪曲事实,并在他们参与、主笔的清朝官修《明史》中,又为迎合清廷旨意,美化清廷,更是极尽篡改、歪曲、捏造之能事,混淆视听,贻误后世。
这些现实让他感到,自秦统一以来的华夏正统文化,将面临灭顶之灾,他作为秦之后华夏最正统的继承人,虽无力救国于水火,但他还有微薄之力拿起笔来,振笔疾书,为华夏正统文化作传,为先朝历史正言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此书“一字不可改”。
(十二)
他起初酝酿构思的计划,不断增加着内容,但又不能直白露骨,如对清朝男子头式的否定,便采取借物取笑讽刺的笔法。
他要将这么多内容写入小说有限的人和事中,而又不被清朝文字狱迫害传之久远,他必须采取在以往传统小说写法的基础上,增创出一种独特的写法:对于人物,采用以多人塑造一人,或以一人塑造多人。对于事物,用拟人法,用人物塑造事物,如,用“贾政”塑造国家政体,用“贾母”塑造列祖列宗,用“史湘云”塑造清朝官修《明史》等等。这些人和事在广阔的时空中相互交叉发生着关系。同时,他还必须找一个关键字和一个关键线索来八面附会、统摄全书、谋篇布局。这个关键字就是“玉”,关键线索就是闺阁中的“人情故事”。
“玉”,是君子的象征,也是帝王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更是华夏正统文化的象征。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子,就是这块“宝玉”。“金玉良缘”,“金”就是后金满清,也是周皇后,就是小说中的“薛宝钗”。“木石前盟”,“木”就是朱明 ,也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和皇贵妃田秀英,就是小说中的“林黛玉”。满清跟朱明争夺着这块“玉石”,争夺着华夏统治权,以此故事为线索在闺阁中层层穿插展开,这一使命落在他这块剩下的惟一的补天之石、但却又“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擕入红尘的石头“假宝玉”朱慈炤身上。
(十三)
今晚,这一摞书稿就在这书案作为甲申六十年祭!
他父母、周后和宫中一些侍从侍女以及他自己,都在书中一一作了交待。一些抗清英雄和他曾遇到的恩人也在书中一一颂扬。那些误国误民的东林党人和野蛮的清军也都在书中一一鞭挞。东林党人的史料中的欺世谎言,也在书中一一揭穿。
那些捏造、歪曲事实,歌颂东林党人的作品,用不同形式予以揭露,如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晴雯撕扇”的故事痛挞。
这不仅是甲申六十年祭,也是三千年华夏正统文化之祭,华夏文化的精华已在书中一一展示。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之祭,已将二十四史在书中浓缩。只有这样,华夏文脉才不至于断送在外来势力的铁蹄下。
(十四)
这时,朱慈炤左手拿起一把梅花形的豆青瓷滴漏,往羊脂般的石砚上滴了几滴清水,右手拿起一枚“金声玉振”铭文的、即将磨尽的琴形朱砂墨,在砚上缓缓磨开,“琴体”开始渗出血一样的朱砂汁液,又慢慢流入砚边槽形池中,随后,他拿起小楷笔,正要蘸墨批书时,小钰宝跑来喊:“爷爷吃晚饭啦,还要吃月饼、赏明月呢”。
一家人在小钰宝朗诵着几首古诗词的氛围里祭拜完明月,吃了月饼,饮了酒。此刻,他心里不知是何等感受,他照例和一红回到书屋,坐在书案旁,静静地注视着十年前即甲戌年已开始重新评批的《石头记》。
他抚摸着一红,又摸着书稿。童年、少年时在宫中的盛况情景,老师、兄长和母亲的教导传艺,宫中各色青霞女子,以及亲见亲闻又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十五)
他曾听说,他那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文静美貌、如仙似玉的母亲田秀英,曾经在参加选妃时,七轮下来都排在第一名,而最后一轮的三人决赛中,排在第三名的周奎的女儿周金莲,这位东林党人私下培养的“瘦马”,在东林党人的暗箱操作下,夺得皇后。东林党人的这套选妃选后把戏,在宫中已演了几代。
他清楚地记得,由于母亲的琴、棋、书、画和诗、词、曲、赋倍受父皇称赞,遂逐渐得宠,如此以来便开始遭受周后的刁难、欺辱,三个幼小的亲弟弟和母亲先后被周后迫害致死。
他没有忘记,在他母亲田秀英临终前对他那段千叮咛万嘱咐的话:你如今十岁了,也懂事了,周后是恨不得吃了你的,你父皇是没有精力管你的,根本指望不上。后宫是周后的天下,只有张太后她还顾及两分。你千万小心,不要乱跑,要时刻紧跟在太后身边不敢稍离,不要随便吃东西,太后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万事別出头,一定要听太后的话,不要让太后生气,否则你就彻底没有活路了!千万不要步你弟弟和我的后尘!
(十六)
想到这里,他的泪珠如滴漏一样滴在书案的稿纸上洇开。他拿起笔,蘸了蘸(脂)砚池中欲干的、如血似的朱砂(琴)墨,在《石头记》书眉上写下: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而今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这是他写书、批书的惯用手法,“狡猾”之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画家的烟云模糊处”。他的这种似是而非、真真假假、正话反说、无中生有、错漏碰缺、此地无银、画蛇添足等等笔法,不仅能有效避开清朝文字狱,而且能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为后人破解书中之谜提供线索。
(十七)
朱慈炤搁下笔,抱着一红来到院落。此刻,浑圆明亮的中秋月挂在中天,整个院落和小镇沉浸在月光里。这普照华夏大地的明月,与他小时候在紫禁城里看到的明月一模一样。
他心想,虽然家国已破,但山河还在,文脉还在。虽然他这块被遗弃的石头无力补天,恢复大明,但他可以用微薄之力填地之陷,悼明之殇,纠史之偏。他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名评批的《石头记》就像这月光一样传之久远,华夏文脉也像这月光一样永不熄灭!
这一夜,朱慈炤和一红睡了一个非常香甜美妙的觉。在梦里,他一会儿畅游于《红楼梦》的意境里,一会儿戏耍于紫禁城的亭台楼阁和宫女粉脂里,一会儿穿越于山川僧舍和湖光烟云里……
在耗费了二十余年的功夫后,朱慈炤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一生的夙愿终告完成,真是喜形于色、情不自禁。
(十八)
第二年(1705年乙酉)开春,朱慈炤化名“何诚”,在宁波镇海县向监生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谈笑风生,酒过三巡,他不小心说露了嘴,暴露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真实身份,当时在坐的人先是非常惊讶,然后激动不已,张月怀与其他人纷纷表示拥立“朱三太子”起义,反清复明。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遭到官府侦查,朱慈炤便于七月份带家人徙居湖州长兴县。一红和《石头记》一直伴随着他。他们有时寄宿于僧舍,有时借居于好心人家,以教书和卖画为生,因生活很不稳定,无暇顾及《石头记》的批注,仅有一次,用“畸笏叟”的名义姑作批志。
一年后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一天,有位叫张念的僧人,听说了“朱三太子”之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王士元”因此被官府追缉,宁波、镇海开始挨家挨户地“一步一步挨查”。
在官府的严密访查下,于十一月,朱慈炤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朱钰宝被捕,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媳,为免受辱在被捕前全部自缢,只有朱慈炤和另外三个儿子逃走。
(十九)
此时的朱慈炤已是家破人亡,父子四人逃亡在外,辗转多地,后在山东汶上县一个偏僻小镇安顿下来,并改用化名“张用观”,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他们先是卖画、授琴,有时与镇上雅士饮茶谈论、交流棋艺,遂很快融入乡贤圈子。
次年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开春,他们办一私塾,开始收徒授课,日子倒还安逸。但此时的朱慈炤心中不知翻滚着何等滋味,也许一红最知他心。他一有空就打开《石头记》作批注,并且多以“畸笏叟”的名义批注。不料,初夏的这一批注竟成绝笔:“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的一天,76岁的朱慈炤与蓬莱公李方远正在院子下棋,一阵脚步声伴随着喊声冲入他家,一伙清朝官兵将他俩带走。
同年十月,清朝官兵将他和他的六个儿子解往北京,清廷以他假冒“朱三太子”罪名,将他和他的六个儿子全部杀害,他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结语
朱慈炤身后,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红楼梦》,这部神奇、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三百年来,充满了传奇、纷争和各种谜团,今天,其奥义仍在延伸。
(作者:党向,2019年4月于古长安稚园)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9 16:17 , Processed in 0.0787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