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9|回复: 1

袭人//范文程//k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45
发表于 2022-4-21 1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袭人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99+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袭人:全名“花袭人”,曹雪芹所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大丫鬟之首。原名珍珠(程乙本作“蕊珠”)。
她以“贤”、“花解语”著称,从小因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原是跟着贾母,起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见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便命她服侍贾宝玉,成为贾宝玉的首席丫鬟。曾与贾宝玉“偷试云雨情”,最终嫁给蒋玉菡



人物关系
纠错
关闭纠错


     
中文名袭人 别    名花珍珠(程乙本作“蕊珠”),花大姑娘 饰    演袁玫(87版红楼梦)
宋雨霏(黛玉传)
徐筠(红楼丫头)
李艳(10版红楼梦) 配    音张丽敏(黛玉传)、刘纯燕(1987) 性    别女 登场作品《红楼梦》 生    日二月十二(花朝节) 排    位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 亲    属哥哥花自芳、母亲、嫂子、蒋玉菡 花名签桃花 评    语桃红又见一年春 丈    夫蒋玉菡 原    名花袭人
目录



袭人人物特征编辑 播报
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红楼梦》第三回 )。
宝玉素喜袭人柔媚姣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红楼梦》第六回 )。
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模样儿自不用说,只是她那行事儿的大方,见人说话儿的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倒实在难得的(《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柳家的有个女孩儿,今年十六岁,虽是厨役之女,却生得人物与平、袭、鸳、紫相类(《红楼梦》第六十回)。
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袭人人物名片编辑 播报

袭人人物经历
花袭人,原名花珍珠。宝玉的大丫鬟,比宝玉大上个两岁,与薛宝钗香菱晴雯同龄,又与林黛玉同一天的生日。原是外边寻常人家之女,小时候花家迫于生计而把她卖了死契给了贾府作丫鬟,与平儿鸳鸯琥珀素云紫鹃彩霞金钏儿玉钏儿麝月翠墨翠缕可人茜雪等人一起长大,无话不谈。后又与香菱交好。珍珠起先侍奉贾母史湘云几年,后被贾母喜袭人心地纯良,又赐给了贾宝玉,宝玉知她本姓花,想起“花气袭人知骤暖”,便改名袭人。贾府中人与她略亲厚的称袭人姑娘。
袭人素来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然而她行为处事并不以讨好宝玉为上,反倒常常规劝宝玉读书上进。唯宝玉性情乖僻,不听人言。袭人心内着实忧郁,故此常冷笑讽刺宝玉借以表达自己的心酸无奈。宝玉与她有情,倒也并不计较。哥哥花自芳要赎她回家时,袭人便拿当初卖她之事哭诉,不愿意离开贾府。宝玉也亲自到花家看望袭人。花家见二人感情深厚,便放下了赎人的心思。袭人和黛玉也是唯二宝玉说要剃了头当和尚去的人。
她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心地纯良,恪尽职守。故曹雪芹在章回中赞其为“贤袭人”、“花解语”等。唯有贾宝玉的乳母李嬷嬷贾宝玉众丫鬟不待见,有次袭人躺在床上没有起身迎接她,便大骂袭人是狐媚子,要拉出去配了小子。贾母觉得她少言少语,故戏称袭人是“没嘴的葫芦”。袭人也有女儿情真、天真小性的一面。群芳开夜宴,她和众姐妹们一块玩乐,喜得“连臊也忘了”。春燕之母芳官干娘来吵,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她两句。”等到春燕挨打,袭人生气道:“三日两头儿,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卖弄你女孩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坚决站在丫头们一边,反抗邪婆子。她虽只是区区一介丫鬟,却也是贾府之中少数有大局观、明事理之人,故被曹雪芹称作“贤袭人”。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因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都是表亲,男女日夜一处起坐不便,为防众人口舌诋毁,将贾宝玉挪出大观园才好。这话说到王夫人心坎里,给了她和贾府中赵姨娘等人一样的待遇。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一倍的工钱,又意在日后为宝玉收房。

宋雨霏扮演的袭人(5张)
她的结局在前八十回中有所暗示,贾宝玉曾以袭人的松花汗巾赠于蒋玉菡。为补偿袭人的损失,又将蒋玉菡所回赠大红汗巾系到了袭人腰上。表明她最终要嫁给蒋玉菡
结局
后四十回高鹗续书,在贾宝玉出家后,袭人有实无名,只得奉王夫人之命嫁给了蒋玉菡
脂批则提到,袭人出嫁是无奈的,临走时留言“好歹留下麝月”。她与丈夫蒋玉菡在贾家落难后一起资助了宝玉宝钗夫妻(花袭人有始有终)。
花名签:桃花【“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 [1]  

袭人人物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注释】
1.枉自温柔和顺: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态度对待宝玉,最后却与宝玉无缘。
2.空云似桂如兰:暗点其名。兰桂最香,袭人的名字又因为“花气袭人知昼暖”而来,所以举此,点明这首判词是说袭人的。“空云”二字则是对袭人命运的叹息,白白的似桂如兰,这样一位好女子却和宝玉没有走到一起。
3.堪羡优伶有福:值得羡慕。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这里指蒋玉菡。“堪羡”“有福”四字表现了作者对袭人才干的赞许。
4.谁知公子无缘:“公子”指贾宝玉。无论从主观心态还是客观形势上看,袭人最终还是没有成为贾宝玉的姨娘。
【鉴赏】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了丫头。她性情中的“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这样的女子,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袭人服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第3回);她虽身为奴婢,却能事事为贾府大局着想,宁可自己委屈些。判词中“枉自”、“空云”、“堪羡”、“谁知”等语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10版红楼梦袭人
在《红楼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袭人是受非议比较多的一位。有论者以为袭人老于世故,机心深重,是一个奴性化的人物,甚至认为晴雯之死乃至大观园被查抄均应归罪到袭人头上。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细读《红楼梦》中的第七十四回,就会发现,在王善保家的告倒晴雯之前,王夫人根本不认识晴雯,甚至连晴雯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对晴雯的唯一印象也只是“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完全是晴雯自己的原因,试问,如果是袭人害了晴雯,怎么王夫人之前会对晴雯一点印象也没有?
另外关于袭人的章节,曹雪芹在描写袭人这个人物时借书中人物特别是宝玉之口,时常对她流露出一种亲近欣赏之意,如第20回宝玉麝月,你怎不同他们玩去?麝月说:“都玩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宝玉便感叹“公然又是一个袭人”,足见作者对袭人的好感。如果袭人真是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成为曹雪芹精心营造的这个红楼梦的破坏者之一的话,作者对袭人的这种亲热的情感如何解释?

袭人人物赏析编辑 播报

袭人抽中桃花签
袭人与黛玉的生辰在同一天,而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日,万花之神的生日。
第六十三回怡红院开夜宴,众女儿抽花名签,都象征各自的命运归宿。袭人抽的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个字,还有一句旧诗:“桃红又是一年春。”此外还有这样的描写:“杏花陪一杯。坐中同庚者陪一杯,同辰者陪一杯,同姓者陪一杯。”而大家算下来,香菱晴雯宝钗是同庚,黛玉是同辰,芳官是同姓,刚抽了杏花签的则是探春
此花签再次暗示在作者心中,袭人有其特殊性。黛玉宝钗同列“金陵十二钗”正册首位,香菱列“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另:香菱的年龄是连自己都不记得的,花签明显是有意为之),晴雯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首位,芳官的名与姓明显表明她为“余者”之代表。陪袭人一杯的众人结局都为悲剧,香菱结局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晴雯是被冤枉而死,宝钗是“金簪雪里埋”,黛玉按本回李纨所说“不得贵婿反挨打”隐含八十回后黛玉曾被责打。芳官则出家为尼姑,探春被迫和亲,显示出袭人的花签是一个“万艳陪悲”的特殊花签。
探春的特例陪杯或暗示后文中袭人与探春的命运存在相似点。 [1]  

袭人归属感
读到第6回,袭人就与宝玉发生了关系,这也是全书唯一一处实写着宝玉在现实世界中的性经历的笔墨。从《红楼梦》整体的纯情风格来看,刚开始就出现这样的笔墨似乎有些突兀。从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这一次经历,对宝袭之间的关系,对袭人性格的变化,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

袭人(6张)
袭人从小就被卖入贾府,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一个生性温顺的女孩子而言,这种缺失性的经验,使她很自然的会去寻找一种感觉来替代。贾府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比起狠心将她卖入贾府的父母来,她先后服侍过的主子贾母史湘云、宝玉对她都还不错,这自然使她对贾府产生一种归属感。
正是这种归属感,才使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当贾宝玉对她提出性要求的时候,她认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袭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因为她的无知,而是一来因为她对贾府、对宝玉的依恋之深,已经到了无可不为的地步,在她的内心里,早将自己当做了贾府的一份子;二来,在像袭人这样的丫鬟,将来本来就是要做宝玉的妾室的,这是那时候不成文的规矩,宝玉的这种要求,本来就是是很合理,很正常的,如果非要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那反而是读者的无知了。袭人对宝玉的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种归属感而产生的,而不是象其他的女孩子那样,是因为宝玉对她们的关心体贴。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袭人形象(17张)
关于这种归属感,在第19回,袭人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说明:“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无意中将这种归属感表露无遗。袭人道:“就便不好和他说,一个钱也不给,安心要强留下我,他也不敢不依.但只是咱们家从没干过这倚势杖贵霸道的事。”“咱们家”三个字,当真是神来之笔,袭人潜意识里早就把贾府当做“咱们家”,这分明是不回去的了。可惜以宝玉之聪明,当时竟未听出。这一类的话,后面袭人还说过很多,比如第31回袭人与晴雯起争执时说的“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中的“我们”两个字。
很显然,对贾府这种深切的认同和归属感,是袭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袭人会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上,时时对宝玉进行规劝,甚至对王夫人说出“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样的话来了。袭人对贾府的认同,不仅仅是自我身份上的认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而她的出发点,却是一心为着宝玉好,因为在她看来,贾府给她吃给她穿,给了她做宝玉姨娘的无上尊荣,“也算是半个主子”,不知道比那个将她卖去做奴婢的家温暖多少,所以她真真正正为贾府考虑,为贾宝玉打算,也是不奇怪的了。 [1]  

袭人袭人与宝玉的关系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最直接的就是在《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与宝玉的云雨之情,这证明了袭人与宝玉是有肌肤之亲的,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袭人与宝玉的关系甚至比黛玉还有亲切,其实不然,这只是雪芹的一个借笔,因为只有夫妻才能名正言顺地有着肌肤之亲,而袭人在《红楼梦》的作用之一就是借喻宝钗,这里说明将来宝钗会成为宝玉的妻子,不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一个“初试云雨情”。
袭人是贾母指派给宝玉进行性启蒙的通房丫鬟。原文如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甲戌夹批:写出袭人身份。】所以此时二人举止都是极其正当的。
所以此事根本否定不了袭人善解人意、顾全大局的贤淑之德。 [1]  

袭人爱情悲剧
袭人出身贫苦,家中艰难时曾一度揭不开锅,为了不看着老子娘饿死(第十九回),她小小年纪就被卖到贾府当了丫头,实在是一难得的孝女,义女。曹雪芹送她一个“贤”字,可见她也是作者怀着赞赏喜爱写出的一个形象,说明她对于主子宝玉确是尽职尽责的。

87版红楼梦袭人(2张)
袭人素来顾全大局,宁可自己吃亏。李嬷嬷吃了宝玉留给她的酥酪,她担心因此而多生事端,便以吃栗子为借口转移宝玉的注意力,将此事搪塞过去。而对比前面,同样也是被李嬷嬷,吃了宝玉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晴雯便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跟宝玉讲了,导致宝玉大怒,反而害的茜雪被撵出去,成了牺牲品,难怪脂砚斋会生出“晴卿不及袭卿远矣”、“(袭人)高诸人百倍”的感慨了。 [1]
袭人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既是为了一个姨娘的身份,也是为了宝玉。如果说以前她对宝玉从未有过太多奢求的话,那么在与宝玉偷食禁果之后,她对宝玉的感情开始变得复杂。与宝玉的肌肤之亲,在唤醒她性意识的同时,也使得她开始为宝玉的将来打算起来,从此她对宝玉的关怀更加无微不至了。在宝玉遭到贾政一顿痛打后,联系到前面宝玉误将她当成黛玉的“诉肺腑”一事,袭人如同惊弓之鸟,惊恐不已。
于是在王夫人找她谈话时,她便未雨绸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怎么个变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并说出来自己的顾忌:“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第34回)袭人的深思远虑触动了王夫人担心宝玉“作怪”的心事,王夫人对她感激不已、感爱不尽,给了她许多实际的好处。同时,此事也引起了许多读者对她的鄙夷和唾骂。
实际上,她并非故意向贾府高层邀宠讨好,也并非刻意破坏宝黛之间的感情。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本就是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洪水猛兽,身为宝玉的贴身丫头,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宝玉被其吞噬。袭人一向息事宁人,宁愿自己受委屈受劳累,也不愿惹起事端,她建议的初衷只是想要保护宝玉,防“丑祸”于未然,保全宝玉“一生的声名品行”,因为黛玉这样小姐和丫鬟是完全不同的,丫鬟地位低下,即使多收几个也无妨碍,而黛玉这一等级的小姐便完全不同了,封建礼教里“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的说法,这种事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很多人喜欢把晴雯的夭亡、芳官和四儿的被逐,都赖在袭人身上,袭人的建议通篇都没有提到这几个人,和她们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晴雯、芳官之辈平素仗着宝玉的宠爱,对下面的婆子、小丫头肆意欺凌,得罪了不知多少人,这种人还用得着特意去害她们?只要在她们闯了祸以后不帮忙,她们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自从跟了宝玉的那一刻起,袭人就从来没有完全为自己活过,在任何时候,她首先考虑的都是宝玉。在以被赎回家为“要挟”,使宝玉答应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为了她自己,全都是一心为了宝玉着想。袭人深爱着宝玉,也同时最了解宝玉,所以她不会像宝钗、湘云那样劝宝玉去读书,而是让他至少做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不要惹得父亲生气,这无疑比宝钗等的直谏多了变通,也使得宝玉更容易接受。
袭人的结局是幸运的,她嫁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而不是一个暴戾凶顽的“中山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袭人又是不幸的,她以为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宝玉的爱妾,服侍宝玉走完一生,但造化弄人,命运偏偏让她跟宝玉天各一方,得到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心却是悲伤的,这种得到后的失落恐怕比失去后的空落更为痛彻心骨!也许,在袭人心里,相见离别都只觉得宝玉最好,但人生就是这样,虽有遗憾,却正是遗憾才使人生完整。
大观园中百花齐放,满园芳菲,争奇斗艳,莺娇燕妒。妩媚温柔的袭人像那娇艳而灿烂的桃花,花开时灼灼其华,令人销魂;花谢时落英缤纷,令人惋惜。 [1]  

袭人袭人的逆鳞
众所周知,袭人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像晴雯这样整天对她进行讽刺挖苦的“敌人”,在关键时刻她都能对其施以援手,为了阻拦宝玉将她撵出去,甚至不惜一跪,直到王夫人动怒,晴雯被撵已成事实,她还给宝玉出谋划策“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是正理。”如果晴雯不死,将来卷土重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那袭人有没有不能触碰的逆鳞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宝玉。袭人在整部书里只有一次是真正被激怒了,便是在第五十七回中,宝玉被紫鹃诳的发了疯,几乎要死了,袭人急的冲到潇湘馆,劈头就质问紫鹃,连正在吃药的林黛玉都冲撞了也不顾了,行为举止和平日里完全变了一个样,大有冲冠一怒的架势,这便是俗话说的“患难见真情”罢。 [1]  

袭人借影关系
在小说中,袭人晴雯、金钏、小红,俱为钗、黛的影子人物。袭人、晴雯,作为钗、黛的一对“外影”,对映了她们各自性格的“正面”;而金钏、小红,作为钗、黛的一对“内影”,则照出了她们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者此种设计,亦是《红楼梦》之“风月宝鉴”性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种直观体现。
“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种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一位叫脂砚斋的人。脂砚斋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的丰富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与袭人晴雯之间的借影关系,双峰对立,各有所长。 [1]  
薛宝钗袭人,二人温柔和顺,深明大义,林黛玉晴雯,二人性情鲜明。四个人都对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外影:
宝钗、袭人——温柔平和
黛玉、晴雯——性情鲜明
内影:
薛宝钗金钏——寓意金玉良缘,金的悲剧一面,金钏儿投井自尽,尸身装裹穿的是薛宝钗的衣裳。
林黛玉、小红——林黛玉是无父母寄人篱下与贾宝玉婚姻没有结局的一面,而被排挤却不气馁的林红玉,却是父母双全大胆追求了自己的感情的人。
反影:
黛玉晴雯——非世俗性
宝钗、袭人——深明事理

袭人探佚内容
程本后四十回写她因为贾宝玉出家,在王夫人薛姨妈的安排下嫁给蒋玉菡。
87版电视剧剧本设计袭人为遮掩宝黛“丑祸”而不得不离开贾府。 [2]  
周汝昌先生考证袭人是为救宝玉而不得不离开贾府。 [3]  
张爱玲考据结局之一为袭人在贾府败落后,嫌贾宝玉不上进而出贾府。 [4]  

袭人脂批选录
  • 又问袭人姐姐呢。【甲戌侧】断不可少。
2.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庚辰侧】在袭卿身上,去叫下撞天屈来。
3.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
【庚辰侧】虽写得酷肖,然唐突我袭卿,实难为情。
4.【甲戌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聩,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酷,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袭卿实高诸人百倍。
5.我才倒茶来,被雪滑倒了。(袭人把他人的错误揽在自己身上)
【甲戌侧】现成之至,瞧他写袭卿为人。
6.【甲戌回后】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棋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7.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
【庚辰侧】孝女,义女。
【己卯夹】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庚辰夹、有正同)
8.有那个福气,没有那个道理。纵坐了,也没甚趣。
【己卯夹】调侃不浅。然在袭人能作是语,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所谓“花解语”也。(庚辰夹、有正同)
9.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他,可见老背晦了。
【己卯夹】袭卿能使颦卿一赞,愈见彼之为人矣,观者诸公以为如何?(庚辰夹同。有正“如何”作“何如”。)
10.袭人听了,才放下心来。
【庚辰夹】精细周到。(己卯夹、有正同)
11.【庚辰眉】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
到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
12.【庚辰夹】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己,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
13.贤袭人【庚辰侧批】当得起。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45
 楼主| 发表于 2022-4-21 1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收藏



913
  


105















范文程 (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
播报 编辑  讨论31 上传视频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1]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2]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范承勋




儿子 范承谟




孙子 范时纪




孙子 范时绎




   

本    名范文程 字宪斗 号辉岳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辽东沈阳 出生日期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 逝世日期1666年(康熙五年) 主要成就清朝开国重臣,完善清朝制度,帮助清朝统一全国 官    职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 谥    号文肃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归降后金
▪ 文馆重臣
▪ 计取中原
▪ 开国定制
▪ 功成引退
▪ 因病去世
2 主要影响
▪ 政治
▪ 文化
▪ 经济
▪ 民族
3 历史评价
▪ 总评
▪ 历代评价
4 轶事典故
5 人际关系
▪ 祖辈
▪ 父母
▪ 兄弟
▪ 儿子
▪ 孙子
6 人物争议
7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归降后金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范文程出生,祖籍沈阳,出身于仕官家庭。曾祖父范锐,曾出仕为明嘉靖朝的兵部尚书;祖父范沈,官职为沈阳卫指挥同知; [3]  其父为范楠。范文程少年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时,与兄范文寀同为沈阳县学生员。 [4]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降民编为一千户。 [5]  范文程即在这被掳降民之列,是极其偶然的因素他未被杀掉,此后编入满洲八旗镶红旗下为奴。范文程被掳之后,不仅没有受到努尔哈赤重用,还要忍受歧视和凌辱,他在郁郁中度过了近九年的漫长岁月。 [6]  《清史稿》一说范文程与兄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 [7]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都跟从出征。此后范文程蒙清太祖努尔哈赤善遇,参与指挥谋划的事宜。 [8]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清太宗皇太极统率满、蒙大军五万余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范文程当时还在皇太极的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他虽然是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并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长于用计,能言善辩,因而立下功劳,招抚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 [9]  明军围攻大安口,他又披甲上阵,率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因战功显著,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统军七八万围攻大凌河城。 [10]  初十日,范文程奉皇太极命,前往大凌河城之西山的一台劝降。明兵据险死守,他单骑至台,晓譬详切,守兵听后下台投降,其中有生员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妇女十七人,还有马二匹、牛二十四头、驴二十一头,皇太极立即将那些赏给了他。

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极领兵征察哈尔,林丹汗闻悉,率部民逃走。皇太极欲用兵于明宣府、大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认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关。五月下旬,皇太极驻归化城,命文馆官员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六月初五日,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一起上奏行动计划。

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二十七日,因为明将孔有德、耿仲明想要来归降,所以范文程奉皇太极命,与吴赖、白格、塞古德一起,拿着汗谕前去探查及劝降。五月,孔有德率众来归,范文程遵谕将其部安插于东京,并陪孔有德等人至沈阳拜见皇太极。

   


文馆重臣

崇德元年(1636年)三月初六,文馆改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亦称内三院。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掌录各衙门奏疏、辩冤词状、皇上敕谕、文武各官敕书并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官员祭文。范文程之世职亦进为二等甲喇章京,越来越受皇太极的宠信,皇太极每次商议军国大事,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宣谕各国的敕书,都出自他的手。范文程感恩图报,殚心竭力,操劳国事,先后疏言废除连坐法,奏准更定部院官制,六部各设满洲承政一员,下置左右参政、理事官、副理事官、额者章,荐举邓长春、张尚、苏弘祖等人为吏部参政、户部启心郎。 [11]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皇太极知悉睿亲王多尔衮等王公统军围攻锦州时,离城远驻,又私自派遣部分官员兵丁返家,以至于明朝守兵得以出城运粮入内的事后勃然大怒。遣内大臣昂邦章京图尔格、固山额真英俄尔岱和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等,讯问多尔衮如此办理的原因,并下谕严厉斥责主帅多尔衮和同在军营的肃亲王豪格、饶余贝勒阿巴泰、安平贝勒杜度、公硕讬等人。图尔格、范文程等传达皇太极谕后,多尔衮等承认罪过。图尔格、范文程等人向皇太极奏报其中的缘由,皇太极更为恼怒,命他们谕令多尔衮等自议其罪。多尔衮自议死罪,豪格也上奏死罪,杜度、阿巴泰削爵为民,全部没收户口奴仆,从征将领三十余人分别议死、革职、籍没。三月二十二日,图尔格、范文程等将此情奏报,皇太极予以宽减,降多尔衮、豪格为郡王,分别罚银一万两、八千两并夺二牛录、一牛录,其余的人都罚银。第二天,多尔衮等人都到议政衙门,皇太极命大学士希福、范文程等将他们逐出议政衙门。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去世。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议定,立皇太极之第九子福临为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理国政。二十六日,举行新皇帝登极大典,颁诏大赦,改次年为顺治元年。福临被推为新君,是八旗贵族内部各派激烈争斗的暂时妥协。福临继位以后,这一斗争仍在进行。八月十六日,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向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游说,谋立多尔衮为君,代善、多尔衮告诸王贝勒,遂以扰政乱国的叛逆罪,将阿达礼、硕讬处死,籍没其家。范文程原是红旗硕讬的属下人员,此时被拨入镶黄旗。范文程刚刚避免了因主硕讬乱国而险遭不测之祸,不久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摄政王多尔衮之亲弟豫郡王多铎欺负范文程,抢夺范文程之妻,经过一番周折,才得到解决,诸王贝勒审实后,决定罚多铎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范文程虽然化险为夷,遭受妻室被霸之灾祸,但仍不免忧心忡忡。多铎乃一旗之主,贵为亲王、郡王,又系摄政王多尔衮之同母亲弟,日后是否会舍此不究。万一追念前怨,范文程恐难免灭门之灾了。尽管身遭故主被戮、爱妻险被欺凌之双重危难,范文程仍以大局为重,在清朝入主中原这一紧急关头,献计献策,立下了殊勋。 [12]  

   


计取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多尔衮,奏请立即出兵入关,夺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四月初九日,即范文程启奏摄政王之后的第五日,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郡王多铎、阿济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统领满蒙汉官兵十余万,祭师出发。

四月十四日,清军抵达不久后,明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遣使前来求兵,说李自成已攻破北京,多尔衮立即派人往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来商大计。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乞兵书,本来相当犹豫是进是止。清军之行,是为了夺北京取中原,如今既然农民军已先据北京,清军还有无必要继续前进。而且过去清兵三逼明都,皆未能得手,现农民军能袭破其城,其军战斗力谅必很强,如与清兵交战,胜负难卜。正是在这犹豫不决的紧急关头,范文程讲明了清军必能打败李自成农民军,获取大胜,并再次强调禁杀掠收人心,从而坚定了多尔衮进军的信心和决心,决定收降吴三桂,迎战农民军。

四月二十二日,两军大战于山海关,李自成败走,清兵入关,并乘势追击。此时,沿途官民畏惧杀掠,农民大多都逃走了。范文程扶病随征,草檄宣谕:“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师律素严,必不汝害。”其檄皆署范文程的官阶姓氏。这一宣谕相当有效,民心于是安定下来。清军迅速前进,五月初二日,摄政王多尔衮入居紫禁城内的武英殿,实现了多年以来入主中原的夙愿。

   


开国定制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二日,清军进据北京。此时百务废弛,社会混乱,人心波动。范文程昼夜操劳,佐理国政。尽管当时头绪纷繁,京畿刚刚得到平定,各地都有战事。所以发布文告,发给军需等事项,事无巨细,都要范文程来处理,他昼夜都在宫内办事,非常劳累。但与此同时,他始终紧紧抓住根本问题,为革除明季弊政,与民谋利,争取人心,开国定制而艰苦奋斗。

他首先致力于稳定都城局势,于入京后第二日,五月初三日,向摄政王奏称:“北京里一些人,假托搜捕乱贼,纷纷出面相互告发,恐怕会互相仇害,造成事端,应该禁止。”多尔衮赞同,下令禁止,并设防守燕京内外城门官兵,严禁士卒抢夺。紧接着,他又奏请为明崇祯帝发丧。四月初四日安葬于昌平。于五月初四日下谕:“李自成原本是故明的百姓,竟然敢弑君并暴尸,实在是天人共愤,法不容诛,今天下令官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著礼部、太常寺以帝王的规格厚葬崇祯帝。“此事深受故明官绅拥戴。 [13]  

   


功成引退

正当范文程励精图治业绩显著的时候,朝中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他不得不抑制雄心壮志,置身中枢之外。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兵入主中原以后,权势急剧膨胀,初晋叔父摄政王,再升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竟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大有取代福临帝位之势。范文程蒙受皇太极特恩殊宠,知恩图报,竭力效忠朝廷,誓死不忘故主,至是,见朝政日变,多尔衮权大逼帝,同僚刚林、希宠背主转附多尔衮,福临之位岌岌可危,心中十分不满。兼之,几年以前豫王多铎夺己妻遭罚,难免有恨,恐将恃权报仇。形势非常明显,范文程要想晋爵加禄牢居相位,避免多铎谋害,就得离弃幼君投靠多尔衮,要想保持气节,忠贞不渝,就要开罪于皇父摄政王,身家性命难保。左思右想,进退两难。最后,范文程决定托疾家居。此情当然引起多尔衮不满。因此,尽管范文程于开国定制大有贡献,威望甚高,从顺治元年起就名列大学士之首,但摄政王对刚林、冯铨、祁充格三位大学士更为信用,范文程逐渐被排除于议政之外。 [14]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刚林、祁充格以谄附多尔衮妄改《太祖实录》删去大福晋阿巴亥等事,被处以死刑,范文程亦系同改之人,刑部拟议革职,解任,籍没其家,诸王大臣覆议,拟令其革职折赎留任。顺治帝批示:“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时,又不曾预贝子硕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众亦共知。睿王取去刚林时,以范文程不合其意,故不取去。范文程著革职,本身折赎,仍留原任。前所行情罪已结,今后于委任职掌,当矢忠报效。”不久,范文程即复官。 [14]  

顺治九年(1652年)遇恩诏,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范文程继续尽心竭力佐治国政,三月初八日,他偕同僚参奏会试中式第一名举人程可则“文理荒谬,首篇尤悖戾经注,士子不服,通国骇异”,请敕部议处。顺治帝命革退程可则,惩治考官胡统虞等人。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范文程又上奏恢复连坐法,奏请允许部院三品以上的大臣各举所知之人,若被举之人任官后称职,奖励保举者,如其不称职,按罪之大小,进行论罪。他认为,“此法实行,则内外皆得真才,而天下无有不治者矣”。顺治帝下诏从其议。八月,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年近花甲的范文程上疏,以病奏请休致。

顺治十四年(1657年),范文程的官衔又升了一级,顺治帝派遣画师去范文程家里画了他的像,放在宫内不时观看。

康熙二年(1662年),范文程奉命祭告太宗山陵,趴在地上悲伤的哭,人扶着都不能起来。 [14]  

   


因病去世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因病去世,终年70岁。 [1]  康熙帝知悉文程病故,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

   


主要影响

编辑

 播报

   


政治

完善官制


虽然文馆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为内三院正式设立大学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实际上已被皇太极当作类似此职之亲信内臣来使用,经常被召入宫,与皇太极密议军国要事。 [15]  因此,当初编汉军旗时,廷议首推范文程。后来任固山额真,而皇太极却不愿让其离开文馆,曾下谕:“范章京才堪胜此,但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初七日,皇太极因汉官及诸生动以立即兴师伐明陈奏,认为此议不妥,系“不达时势之见”,“乃小人之浅见”,下谕给刑部承政高鸿中及文馆宁完我、范文程等人,对这种意见予以批评,指出此时“人心未及安辑”、“城郭未及修缮”,不能盲目动兵。将来时机到了之后,大军伐明,那时明帝如弃京而走,或遣使求和,是追击逃帝,还是围攻京城,是允和还是拒和,对其人民如何安置,对八旗贝勒等人之贪得之心,如何禁止,等等重大问题,令范文程等“酌议疏奏”。

缓和局面


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因为多尔衮兄弟的错误十分生气,多尔衮等人虽然引咎自责,但并不心悦诚服,君、王、将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和硕睿亲王,“统摄”吏部,其亲弟为镶白旗旗主、和硕豫亲王多铎,其同母之兄阿济格是英郡王,三兄弟拥有二旗,皆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安平贝勒杜度、公硕讬,是礼亲王代善所辖正红、镶红二旗系统中的实力人物,代善遭皇帝压抑,心怀不满。固山额真阿山、谭泰等二十余名官员,皆是开国有功之战将。统治集团中这样多的人员与皇帝长期不和,将会带来严重恶果。

范文程此时已是久经锻炼智谋高超蒙帝宠信之大学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于四月初五日偕大学士刚林、学士额色黑奏称:“国中诸王贝勒大臣,半皆获罪,不许入署,不准晋谒皇上,他们回家日久,又将去锦州更替郑亲王,对明作战,“各部事务,及攻战器械,一切机宜俱误”,望皇上息怒,令其入署办事。皇太极允准,诸王贝勒大臣“遂各赴署办事’。范文程为协调皇帝与诸王之间的紧张关系,立下一功。

笼络民心


清军攻占北京之后,多尔衮面临一个异常复杂的政治局面。明朝的京师,在短短的43天里,先后被李自成和清军夺取。历史发展之迅速使世人瞠目。明朝的忠臣遗老、投降李自成的官吏、未来得及撤走的起义军、饱受战祸的黎民百姓,几百万人混杂在北京。怎样收拾这个残局?首先,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下达了“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的命令。一时间初步稳定了民心,使众人无不悦服。同时郑重宣布“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以安定民心。

多尔衮忙于军务,范文程被推到了前台。他以政治家的胸怀,抱着治世的夙愿,化敌为友,争取大批汉族官吏和民众的信任,宣传施以“仁政”,并且“颇爱百姓”,自己现身说法:“我大明骨,大清肉耳。”范文程当时“每日坐午门右决事”,他是清政府的实际组织者,他不得不“昼夜在阙下,事无巨细应机立办”。

   


文化

饱受战争创伤的年代,百废待兴,这时候需要大批的人才来建国兴国。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通过办学校和进行考试选拔人才。而其实在文馆的时候范文程就招收辽东当地的青年做学生,每年举行考试,分为三等。到了天聪三年(1629年)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后金就进行了第一次考试,满、蒙、汉族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考试。到了天聪八年(1634 年),皇太极就真的搞起了科举,仿效明代办法,“中试为举人”。这样就为日后的发展,准备了人才。这次考试大约有数百人参加,录取了228人。到了崇德六年(1641年)六月时,范文程又建议,在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知识分子中,考取秀才和举人。皇太极批准这个建议,并且提出了“从公考校”的要求。一个月后,录取了满族举人二人、蒙古族举人一名、汉族举人四名,其余分为一、二、三等不同。在短短的几年间选拔、考取了数量可观的人才,特别是青年。这些知识分子,忠于清朝,成为许多大衙门的骨干力量,也是清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

范文程还大胆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于会用人,他针对清朝重满族轻汉族和任人唯亲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议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荐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当各级官吏。范文程这样选拔、培养人才,博得了顺治皇帝的赞许。

   


经济

范文程制定了清朝的税收政策。在连年战争中,农民军将明末的官府饷册通通烧毁,只剩下万历年间的旧册。范文程入京之后,即招集各部胥吏,征求册籍。有人建议于地方搜寻明季新册,范文程拒绝其议,说:“即此为额,尤恐病民,岂可更求。”所以以万历旧册为依据,照此征收田赋。

多尔衮听从范文程之言,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十七日谕告全国官吏军民,宣布废除三饷:“前朝弊政,厉民为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兹哀尔百姓困穷,夙害未除。为尔下民请命,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各该抚按,即行所属各道府州县军卫衙门,大张榜示,晓谕通知,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十月初十日,顺治帝颁行的即位诏,又再次宣布:“地亩钱粮,俱照前朝会计录(即万历年间的会计录)原额,自顺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亩征解,凡加派辽饷、剿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蠲免。”有清一代,田赋基本上没有加派,实奠基于此,这一安抚百姓的制度的确立和坚持,与范文程是分不开的。

   


民族

范文程为了把满汉民族矛盾掩盖起来,化敌为友,曾说大清江山“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并且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进京之后,范文程就建议并得到批准,由清政府主持为崇祯皇帝及皇后、皇妃发丧。为了安定天下百姓。

范文程很注意争取汉族文人的归顺与合作,大力起用废官闲员,征访隐逸之士,让他们为官作宦,治政教民。顺治二年(1645年)南京攻下后,范文程上疏:“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今宜广其途以搜之”,请于顺治三年、四年再次举行乡试、会试。帝从之,于是“江以南士子毕集,得人称极盛云”。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总评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为皇太极问鼎中原出“定国策”——面对清军初占北京城人心惶惶的局面,他创造性地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安定了士心、稳住了民心,填平了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使清朝得以在中原站住脚跟。 [16]  

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对清朝功绩可与汉之张良、明之刘伯温相提并论。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转变为现实,不愧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但也有观点认为:范文程对清朝功劳卓著,历事四朝,于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却对明王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满洲人在当时作为边疆来的少数民族,而范文程因为自身不得重用而投靠,为了个人功利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明朝君主,于大节有亏 [17]  。

   


历代评价

《清史稿》: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 [18]  

努尔哈赤:“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18]  

皇太极:“范章京才诚胜此,然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 [18]  

顺治帝:“大学士范文程,自太宗时办事衙门二十余年,忠诚练达,不避艰辛,朕所倚赖。乃近以积劳成病,虽暂假调理,仍夙夜在公,未得专事药饵,旦夕奏效,深系朕怀,暂令解任谢事,安心调摄,特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昭朕眷礼大臣至意。” [19]  

康熙帝:“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 [16]  

徐珂:范文程在盛京时,列圣皆呼其官而不名,以其形貌硕伟,是以御赐衣冠,皆出特制。 [20]  

萧一山:“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福临入关,宣力文臣,必以文程居首,历事四朝,首定大计,诏敕谕檄,皆出其手,经营草昧,弼成丕业,盖亦清之厚幸也!” [21]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豫亲王多铎是八旗的一旗之主,而范文程刚好是其旗下臣子,按照当时的制度,旗主夺取人妻并不违法。但范文程在当时的朝中,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大清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有他的参与。于是,豫亲王对范大人的这种有失朝廷体统的羞辱就不那么简单了。 [22]  

事情最终闹到了皇太极那里,皇太极一是对多铎早就看不上眼却抓不住他的把柄,二是对范文程还要拉拢,所以,倒霉的肯定是豫亲王。此事的最后结果是,豫亲王多铎因谋夺大臣之妻被罚银万两,夺去所属牛录三分之一。 [22]  

   


人际关系

编辑

 播报

   


祖辈

六世祖:范岳,洪武年间获罪,全家谪往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


曾祖:范锐,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


祖父:范沈,为沈阳卫指挥同知。


   


父母

父亲:范楠


   


兄弟

兄长:范文寀


   


儿子

范承荫,范承谟,范承勋,范承斌,范承烈,范承祚 [23]  

   


孙子

范时崇,官至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范时绎,官至都统、户部尚书、工部尚书;


范时捷,官至提督、镶白旗汉军都统;


范时绶,官至左都御史、都统、工部尚书、刑部尚书;


范时纪,官至副都统、侍郎。


   


人物争议

编辑

 播报

关于范文程的归清过程,清官修文献中有意含糊,或略而不载,或以错误来记之,因此产生歧义。史载:“大 兵克抚顺,文程以诸生来归,太祖善遇之,参与帷幄。” [24]  在《八旗通志》中写道:“文程偕兄来归。” 在礼亲王昭链看来,范文程更有豪情,“仗剑谒军门” [24]  ,中心意思是说范文程归清是主动投奔,回避了被掳的事实。《清实录》是官修的关于清朝历史的主要文献之一,《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等都已经在康熙后重修,范文程作为清朝开国史的重要人物,在汉族士庶中又有重大影响。如果是主动投奔,定会不惜笔墨,大肆渲染。范文程在抚顺之战后被掳降民之列,是极其偶然的因素他未被杀掉,此后编入满洲八旗镶红旗下为奴。范文程被掳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还要忍受歧视和凌辱,他在郁郁中度过了近九年的漫长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2:21 , Processed in 0.0569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